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农产品流通规划文库
北京秦藤物流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政策与规划文库 物流研究书库 物流研究文库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2年10月10日
 
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以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为主要特征,以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依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形势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大”、“八化”的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仍需继续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破解难题、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水平。
 
发展基础坚实。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13029亿元,比2005年增长903。粮食总产量达到10026亿斤,比2005年增加2826亿斤,商品率达到80。畜牧、水产、蔬菜等产业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以绿色食品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比2005年增加950亿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开工建设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12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996万亩。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7363万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86,比2005年提高96个百分点。水稻育秧大棚发展到79万栋,大棚育秧比例达到75以上。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选育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396个,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达到15亿亩;奶牛、蛋鸡良种率接近100,生猪、肉牛良种率分别达到70和65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势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17元,比2005年增加近一倍。
 
发展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优势。全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广袤的黑土地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耕地平坦,耕层深厚,适于优质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水资源优势。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总量达到810亿立方米,居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之首,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富集的省份。此外,还有界江界湖过境水量2710亿立方米。农机装备优势。农机保有量、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位居全国之首。特别是近年来,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具备了研发生产大型农机装备的能力。技术人才优势。拥有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教学单位41所,农业科技和推广人员47万名,农业科技力量雄厚,近年已研发出一批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规模生产优势。土地集中连片,适合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2010年全省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573万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263万亩,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产品质量优势。地处高寒高纬度地区,开发时间较晚,森林、草场、湿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开发有机和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面积、实物生产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产业基础优势。形成了以粮食、畜牧产品、山特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农垦示范优势。黑龙江垦区耕地占全省的1/5,是国内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水平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粮食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潜力巨大。资源利用潜力。全省通过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中低产田、后备耕地和宜渔水面,实施草场和林地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潜力。通过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生产力和区域布局,将进一步放大我省优质粮食、畜产品、蔬菜、特色种植养殖和农村新型服务等产业的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农村各业协调发展,实现优化结构增产增效。单产提高潜力。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步伐,全面实施大农机作业,推行现代农业耕作制度,推广标准化和规模化种养技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能够进一步提高粮食、蔬菜、畜禽单产水平。场县共建潜力。通过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发挥垦区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能够逐步缩小农村与垦区农业生产的差距,实现全省农业生产均衡发展和粮食平衡增产。产业升级潜力。通过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总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市场开发潜力。通过加强绿色食品市场开发,特别是加大农超对接、品牌建设推进力度,能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
 
发展机遇凸显。战略导向机遇。中央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这一大背景、大趋势下,推进城乡统筹和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力度必将不断加大。政策强化机遇。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将不断完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省将在粮食主产区生态和利益补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外部条件更加有利。深化改革机遇。我省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开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能够有效破解制约快发展、大发展的诸多体制性障碍,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反哺助推机遇。“十一五”期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环境优化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一整套体现科学发展、符合龙江实际的工作思路,尤其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盼富裕、求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加快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发展任务艰巨。基础设施弱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缺少大型水利工程和大型农机装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稳固。服务能力低的问题依然突出。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农资供应、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条件和能力建设滞后,制约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产业链条短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产品原字号出售和粗加工比重大,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率、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偏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粮食生产与流通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仓储、烘干、加工、物流等基础设施落后,粮食保管和运输成本高;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粮食顺畅流通压力较大。新型职业农民少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老龄化、妇女化、低龄化趋势明显,培育一大批符合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任重道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真抓实干,奋力攻坚,就能够走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三化同步”的战略机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发展规模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四大”建设,不断提高“八化”水平,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科技人才、设施装备、生态环境支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牵动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化大农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攻重点。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基层抓粮积极性,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集中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生产布局与品种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和改善品质,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国家优质、安全、可靠的“大粮仓”。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产业化经营、职业化从业,拓宽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内生动力。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制农业,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转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坚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促进农业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把统筹协调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结构调整与环境承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农业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到2015年,以“四大”、“八化”为主要标志,垦区及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内所有县市、区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农业,其他县市、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大农业,总体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专栏1    “十二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三、重点任务
 
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质量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关键环节入手,重点加强事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全局、影响长远的十个方面建设。
 
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1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2亿亩,建立起玉米、水稻、大豆“954”的种植结构。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快整乡整县整市创建步伐,加强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建设,巩固全国粮食总产和商品粮第一大省地位。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打造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大省。到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500亿斤以上,年增加100亿斤;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总产量达到36亿斤。
 
专栏2    “十二五”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规划表
 
2大力发展养殖业。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加快实施“五千万头生猪”和“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进一步优化畜牧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加快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推进苜蓿草和青贮饲料基地建设,到2015年,种植苜蓿1000万亩、青贮玉米500万亩。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加快名特新优水产品开发步伐,发展高效养殖,增加水产品生产总量。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168万吨、1146万吨和10361万吨,年均增长101、17和131;水产品总量达到65万吨,比2010年增长102
 
专栏3    “十二五”养殖业生产规划表
 
3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扩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生产规模。加快发展设施蔬菜,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带动蔬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省蔬菜含食用菌面积发展到7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00万亩。地产蔬菜人均占有量达到894斤,常年地产蔬菜自给率提高到85,淡季自给率达到65,均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4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甜菜、亚麻、烟叶、蓝莓、北药、花卉等特色产业,扩大蚕、蜂、鹿、珍禽等养殖规模,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调整品种结构,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同时,积极拓展农业的旅游观光、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新型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拓展外向型农业。抓住沿边开发开放带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难得机遇,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出口创汇企业振兴工程”,进一步扩大对俄农业开发合作,扶持发展果菜、杂粮杂豆、水稻、山特产品、畜产品五大优势出口基地,提高农产品贸易水平。到2015年,全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面积达到950万亩,比2010年增长484;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达到260万亩,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0亿美元。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攻关。积极开展农业应用基础和前沿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重点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展览馆和农机装备研发中心,构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技术高地。应用常规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等生物技术,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遗传潜力。大力开展农业节水、耕地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农业、农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技术攻关。加快研究开发不同生态区域主要农作物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设施连作障碍治理技术,以及区域农业生产物质要素、技术优化组合及科学配置模式。
 
2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整合科技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重点培育第一积温带亩产1700斤,第二积温带亩产1500斤,第三积温带亩产1300斤,第四、五积温带亩产1100斤以上的玉米新品种;第三、四积温带优质高产稳产水稻新品种。到201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更新一次,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93以上;奶牛、生猪、肉牛、肉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70和60
 
3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创新创业行动,深入开展以院县共建、校市联建、院村共建、专家大院为主要模式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民对科技的应用能力。组织下派科技副县市、区长,实现农业县市、区全覆盖。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承担农技推广项目,积极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到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种植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畜牧和水产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
 
4全面推行现代农业生产制度。推行深松整地制度,扩大大机械深松整地作业规模,活化土层,加深耕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全面提高耕地蓄水、供水、抗旱涝能力。推行农作物轮作制度,加快建立起北部麦豆产区以“玉玉豆”、 “麦豆玉”、 “豆玉薯”为主导的科学合理轮作体系。推行现代栽培制度,完善和推广五大粮食作物十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不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推行水稻规范化生产制度,加快水稻育秧大棚和智能化催芽车间建设,到2015年全面积实现水稻育苗大棚化和催芽智能化,提高水稻生产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江河水源控制、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到2015年,全省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面积达到6000万亩。
 
2加强农机化建设。突出发展现代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装备先进配套的大型农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区域农机服务和调度中心建设,提高现代化大农机维护、保养和作业水平。加快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七台河、农垦等六大农机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企业间关联密切、配套能力较强的国家级新型农机装备产业集中区,进入农机装备制造大省行列。到2015年,全省千万元以上现代农机合作社达到1500个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5000万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25;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亿元以上。
 
3加强土壤肥力建设。深入实施“沃土工程”,加强测土配肥站建设,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发展到1亿亩。积极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开展耕地地力培肥试点,探索建立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采用先进手段多积、多造、多施有机肥。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扩大秸秆还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鼓励农民施用生物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耕地质量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有效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4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新一轮植保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防控、农药监管、植保科技支撑等能力,重点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大中城市蔬菜基地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疫情监控网络体系,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和重大疫情风险分析制度,提高疫病防控和扑灭能力,有效降低种养业生产风险。探索航化作业新路子,不断扩大航化作业范围和服务领域。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加快黑河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运行稳定、保障有力的综合服务气象观测系统,完善和优化气象观测能力。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1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充分发挥我省农业资源优势,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乳品、肉类和果蔬产业,广泛招商引资。全力新上农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大项目、好项目,增强产业化经营发展后劲。打好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每年集中资源扶持推进一批省政府重点项目,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省新建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10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占5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以上。
 
2打造优势领军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资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加快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扶强扶壮100家农产品加工行业领军企业。到2015年,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50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达到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0以上。
 
3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进科企嫁接、校企合作,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集成创新,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到2015年,全省龙头企业开发上市新产品1500种以上,粮食、鲜奶、肉类等主要农产品加工率分别达到70、95、25以上。
 
4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和产业带,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加快建设肇东、富锦两个省级重点园区,积极发展肇州、宾西、双城、建三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宝泉岭、九三、集贤、海林、嫩江等10个专业园区。到201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园区发展到4个,专业园区发展到14个,产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0亿元以上。
 
5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努力拓展产业化经营领域和深度,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到2015年,订单面积发展到4800万亩以上,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农村劳动力80万人,税收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10以上。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一批类型齐全、机制完备、运行规范的星级示范社。以现代农机等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引导扶持合作社拓展合作领域,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层次和水平。鼓励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同类或同产业合作社开展跨区域联合,组建一大批联合社,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市场谈判地位和话语权。引导新建一批农资互助合作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调整农村金融结构和布局网络,大幅度提高农民的合作化程度。到2015年,全省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100万户,带动160万农户。
 
2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重点实施好阳光工程、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工程、农民创业工程和农民转移就业服务工程,优化农民就业创业环境,提升农民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到2015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60万人,超过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奖励机制。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到2015年,全省近1/2的耕地实现规模经营。
 
健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1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继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职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推进村级服务站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和能力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覆盖农业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大学、农职院校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经营性农技服务实体。建立村级农民技术员制度,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名农民技术员,每个自然屯至少有1个至2个示范户。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县、乡级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和条件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审定和组织实施、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依法开展专项整治,确保消费安全。建立协调配合、检打联动、联防联控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创办农村信息服务站,开展与农民面对面的信息服务。完善农业服务专家队伍,重点从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村村大学生等群体中培养选拔农村信息员,巩固充实农村信息员队伍。建立经常性培训机制,提高农业信息员素质。到2015年,农业信息服务到村基本实现全覆盖。
 
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1加强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等批发市场功能,加强东宁绥阳黑木耳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扶持现有重点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加强配送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网络信息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作用。加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中心城市窗口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逐步形成辐射国内外的销售网络。到2015年,建设绿色食品省外、国外销售专营店专柜和配送中心1500家以上,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窗口200个以上。
 
2创新营销方式。加快鲜食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重点建设马铃薯储藏窖、果蔬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损失,延长销售,实现反季节销售增值。加快推进农产品直销直供,广泛开展农超、农校、农企等产销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展销活动,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扶持蔬菜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加快设立社区直销店,打通地产蔬菜进城直销便捷通道,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3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我省天蓝、水净、寒地黑土等特有的生态环境优势,重点打造非转基因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三大品牌。进一步加大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品牌扶持力度,促其尽快成长为知名品牌。深入推进品牌整合,提高同类产品的品牌集中度。采取独资经营、联合经营、品牌授权等运作方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分享品牌效益。积极鼓励知名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工作,壮大叫响黑龙江知名品牌。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培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200个,中国驰名商标30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40个,“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万个以上。
 
深入开展现代农业试验示范。
 
1加快推进松嫩、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建立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途径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重点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在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形成物质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服务保障有力、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到2015年,松嫩、三江平原地区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9000万亩,参与合作经营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0
 
2发挥农垦示范引带作用。采取“三代”作业、土地承租、共建农机合作社、提供优良品种和科学种养技术等方式,将农垦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组织管理经验移植和扩展到农村,提升农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探索农垦和地方小城镇基础设施共建机制,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到2015年,农垦为农村代耕代种代收作业达到8000万亩,农垦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种植基地5000万亩,50以上毗邻农场乡镇实现社会事业共建共享。
 
3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推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现代特色农业园”等发展模式,支持国家、省级示范区在农业生产管理、资金整合、规模经营、生产组织、社会化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使之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到2015年,以县市、区为单位,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左右,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处左右。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推进城镇化建设。以“百镇”和旅游名镇建设为重点,以农垦、森工城镇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建设和发展一批带动承载力强的城关镇、重点乡镇和特色小镇。继续抓好双峰农场与裴德镇、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共建,加快推进沿乌苏里江四县率先实现城镇化。因地制宜发展城镇主导产业,努力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民生的项目。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城镇户籍、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2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继续组织开展中省直部门帮建工作,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强化新农村建设考评,完善“以奖代投”机制,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社会管理,保持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到2015年,全省建成五星级村250个、四星级村800个、三星级村2500个;农村社区覆盖全省60的中心村。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力度。加快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进和推广。建立完善农业野生植物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物种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畜禽和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重视农田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建设,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工程措施,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控制土地退化、沙化和碱化。
 
2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启动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培育和壮大秸秆、粪污综合利用产业,力争“十二五”期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9,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强化农产品产地监测预警,实现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全面监测。
 
3积极推进农业节能减排。进一步开发利用以秸秆、稻壳等生物质资源为主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在适宜地区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和服务体系,着力提高沼气使用率、“三沼”利用率以及标准化率。鼓励生产和使用节油、节电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大幅降低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能耗。
 
四、区域和产业布局
 
根据我省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现有基础,实行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和梯次规模推进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新格局。
 
区域布局。
 
1先导引领区。主要指省农垦总局所属农场。“十二五”期间,做强现代粮食产业、绿色健康养殖业、生态经济型林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新型农业服务业等五大产业,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科技研发推广、智力人才服务、经营机制创新等四大支撑,努力打造以贸易为龙头、加工为中轴、种养业为基础、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涵盖整个农业经济链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农业合作竞争的超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设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垦区。到2015年,垦区粮食总产量突破460亿斤,比2010年增加100亿斤,基本形成北大荒绿色发展模式;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等十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北大荒集团进入世界500强。
 
2重点推进区。主要指地处松嫩、三江平原的县市、区。“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本区域粮食生产优势,以建设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选育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以“两牛一猪”为重点的规模化养殖,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巩固大宗畜产品供给保障区地位。以各级各类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优势农产品就地转化加工率。到2015年,本区域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农业,其他县市、区基本建成现代化大农业。
 
3高效示范区。主要指12个市城郊的县市、区。“十二五”期间,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发达、信息传播快捷和财力普遍较强的优势,积极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特别要围绕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高效园艺产业和畜禽水产养殖业,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到2015年,本区域城市副食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高效设施农业,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探索“三化同步”路径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
 
4开放合作区。主要指沿边口岸的县市、区。“十二五”期间,抓住我省沿边开发开放带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机遇,以提升现代农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重点推进以俄远东地区为重点的对俄境外粮食生产产业带、以边境口岸市县为重点的农产品出口及出口加工产业带建设。到2015年,农业沿边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对外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5适度发展区。主要指地处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林区及草原、湿地生态区的县市、区。“十二五”期间,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稳步推进“天保二期”、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在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种植和特色养殖,扩大食用菌、小浆果、坚果等山特产品生产规模,优化特色养殖业布局和结构,促进林、粮、牧、经均衡协调发展,提高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到2015年,本区域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保障。     
 
产业布局。
 
1粮食生产布局。
 
玉米。重点在第一、二、三、四积温带及第五积温带上限的62个县市、区和农垦8个管理局所属农场建设高淀粉、鲜食和青贮玉米优势生产区。
 
专栏4   玉米生产布局
 
高淀粉玉米生产区   双城、巴彦、哈尔滨呼兰、五常、宾县、依兰、哈尔滨阿城、木兰、尚志、延寿、龙江、甘南、泰来、依安、拜泉、讷河、克山、克东、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东、青冈、兰西、安达、望奎、绥棱、海伦、绥化北林、庆安、明水、同江、桦川、汤原、桦南、富锦、抚远、鸡东、虎林、密山、萝北、绥滨、宝清、集贤、友谊、饶河、勃利、林口、宁安、穆棱、东宁、海林、铁力、嫩江等县市、区和农垦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齐齐哈尔、绥化管理局所属农场。     
 
鲜食玉米生产区   哈尔滨、牡丹江、大庆、齐齐哈尔等市郊区和近郊县市、区。 
 
青贮玉米生产区   双城、五常、尚志、哈尔滨呼兰、木兰、宾县、哈尔滨阿城、肇东、安达、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东、甘南、富裕、嫩江、密山、虎林等县市、区及农垦牡丹江、宝泉岭、北安、绥化、九三、齐齐哈尔管理局所属农场。 
 
水稻。重点在哈尔滨、佳木斯、绥化、牡丹江等市及所辖的42个县市、区、农垦6个管理局所属农场建设高端和优质水稻优势生产区。
 
专栏5   水稻生产布局
 
高端水稻生产区  五常、方正、延寿、通河、宁安、庆安、绥化北林、泰来、肇源等县市、区和农垦哈尔滨管理局所属农场。     
 
优质水稻生产区  宾县、木兰、尚志、巴彦、哈尔滨呼兰、双城、依兰、哈尔滨阿城、龙江、讷河、依安、甘南、富裕、富锦、桦川、汤原、桦南、佳木斯郊区、同江、抚远、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东、望奎、海伦、绥棱、铁力、绥滨、萝北、宝清、勃利、密山、虎林、鸡东等县市、区和农垦建三江、宝泉岭、红兴隆、牡丹江、绥化管理局所属农场。
 
大豆。重点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大优势产区,大豆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的49个主产县市、区和农垦50万亩以上的5个管理局所属农场建设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
 
专栏6   大豆生产布局
 
高油大豆基地     巴彦、宾县、依兰、五常、木兰、哈尔滨呼兰、哈尔滨阿城、尚志、讷河、依安、泰来、克山、克东、拜泉、海林、林口、穆棱、东宁、宁安、富锦、汤原、桦南、桦川、同江、抚远、海伦、庆安、明水、绥棱、望奎、绥化北林、北安、嫩江、逊克、五大连池、孙吴、黑河爱辉、嘉荫、铁力、绥滨、萝北、宝清、集贤、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呼玛等县市、区和农垦红兴隆、牡丹江、九三、北安、绥化管理局所属农场。   
 
高蛋白大豆基地   巴彦、宾县、依兰、五常、木兰、哈尔滨呼兰、哈尔滨阿城、尚志、讷河、克山、克东、拜泉、宁安、穆棱、东宁、富锦、桦南、桦川、同江、汤原、抚远、海伦、明水、绥棱、望奎、绥化北林、北安、嫩江、五大连池、逊克、孙吴、黑河爱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铁力、宝清、集贤、密山、鸡东、虎林、勃利、呼玛等县市、区和农垦红兴隆、牡丹江、九三、绥化管理局所属农场。   
 
专用特种大豆基地 巴彦、海伦、克东、宁安、海林、桦南等县。  马铃薯。重点在西部、北部和大中城市周边的18个县市、区和农垦2个管理局建设优质种薯、加工薯及菜用薯生产基地。
 
专栏7   马铃薯生产布局
 
优质种薯生产基地讷河、拜泉、克山、依安、绥化北林、海伦、望奎、哈尔滨呼兰、嫩江、北安、五大连池等县市、区和大兴安岭地区。 
 
加工薯生产基地  哈尔滨呼兰、讷河、依安、克山、富裕、嫩江、北安、望奎、拜泉、海伦、绥棱、林甸等县市、区和大兴安岭地区。农垦北安、九三管理局所属农场。  
 
菜用薯生产基地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及周边地区。 
 
小麦及杂粮杂豆。重点在西部、中部的20个县市、区和农垦5个管理局所属农场建设规模化强筋及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在西部、东部的22个县市、区建设杂粮杂豆生产基地。
 
专栏8   小麦及杂粮杂豆生产布局
 
小麦生产基地     超强筋及强筋
 
小麦生产基地     依安、拜泉、海伦、嫩江、讷河、五大连池、孙吴、逊克、北安、克山、克东、呼玛等县及农垦九三、北安管理局所属农场。 杂粮杂
 
豆生产基地 
 
高粱种植区 大庆、齐齐哈尔、七台河、绥化等市所属县市、区。  
 
谷糜种植区 大庆、绥化等市所属县市、区。   
 
 红小豆种植区     大庆、齐齐哈尔、鸡西、七台河等市所属县市、区
 
绿豆种植区 绥化、大庆、齐齐哈尔等市西部县市、区及农场。
 
芸豆及杂豆种植区   齐齐哈尔、大庆、黑河、绥化等市所属县市、区。  
 
2蔬菜生产布局。
 
重点建设四大类型蔬菜生产基地,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专栏9   蔬菜生产布局
 
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大中城市郊区,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资源型城市废弃复垦区域及五常、双城、林甸、肇源、肇州、穆棱等县。 
 
沿边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黑河、绥芬河、宁安、东宁、穆棱、海林、富锦、密山、虎林、饶河、抚远、同江、绥滨、萝北、嘉荫等14个边境市县。 
 
夏秋菜南销生产基地    双城、宾县、哈尔滨阿城、五常、巴彦、哈尔滨呼兰、绥化北林、安达、海伦、肇东、肇州、肇源、齐齐哈尔梅里斯、齐齐哈尔建华、依安、海林等县市、区。   
 
山地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伊春、大兴安岭、尚志、富锦、宝清、集贤、桦川、桦南、勃利等市地县及森工所属林业局。   
 
3特色产业布局。
 
重点是扩大规模,打造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专栏10   特色产业布局
 
甜菜
 
松嫩平原种植区  嫩江、五大连池、肇州、肇源、林甸、拜泉、依安、讷河、克山、克东、富裕、海伦、望奎、安达、青冈等县。     
 
三江平原种植区  宝清、友谊、富锦等县。 
 
东南部丘陵种植区宁安、虎林、密山等县。 
 
苜蓿  松嫩平原区   双城、齐齐哈尔梅里斯、龙江、甘南、泰来、富裕、青冈、安达、肇东、兰西、明水、大庆大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林甸、肇源、肇州等县市、区及区域内部分农场。   
 
三江平原区富锦、同江、宝清、友谊、集贤等县及域内农场。   
 
中东部丘陵浅山区尚志、虎林、密山、海林、穆棱、林口等县及域内农场。
 
 北部高寒区 五大连池、嫩江、北安、讷河等县及区域内部分农场。     
 
蚕蜂
 
柞蚕   宁安、林口、鸡西城子河、恒山、滴道、麻山、勃利、密山、五大连池、北安、嫩江、宾县、汤原、桦南、大兴安岭加格达奇、逊克、通河、克山、克东等县市、区。   
 
桑蚕   哈尔滨道外、松北、道里、阿城、木兰、五常、宾县、延寿、齐齐哈尔昂昂溪、梅里斯、龙江、甘南、泰来、克山、克东、肇州、肇东、明水、鸡西麻山、海林、林口、东宁等县市、区。  
 
  蜜蜂   林口、虎林、饶河、密山、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尚志、方正、宾县、木兰、通河、甘南、依安、宝清、勃利等县市、区重点发展黑蜂品种养殖;牡丹江爱民、阳明、东安、东宁、宁安等县市、区。   
 
4畜牧产业布局。
 
重点抓好四个先行示范区建设。
 
专栏11   畜牧产业布局
 
改造升级示范区   哈尔滨市辖区、双城、五常、尚志、巴彦、宾县、齐齐哈尔市辖区、富裕、拜泉、克山、克东、依安、讷河、穆棱、大庆市辖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州、肇源、林甸、肇东、安达、望奎、海伦、绥化北林、北安、铁力、密山、虎林、勃利等县市、区。 
 
新兴发展示范区   通河、方正、延寿、依兰、木兰、宁安、海林、东宁、富锦、汤原、桦南、桦川、佳木斯郊区、鸡东、萝北、绥滨、嘉荫、嫩江、黑河爱辉、兰西、庆安、明水、绥棱、青冈、宝清、集贤等县市、区。   
 
生态恢复示范区   龙江、甘南、泰来、齐齐哈尔梅里斯等县。   
 
高新牧业示范区   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安达市。   
 
5水产养殖布局。
 
重点发展名优新特养殖品种。
 
专栏12   水产养殖生产布局
 
特色渔业养殖区   牡丹江、佳木斯、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所属县市、区。    
 
池塘高产高效养殖区   哈尔滨、绥化所属县市、区
 
大中水面增殖移植区   大庆、齐齐哈尔所属县市、区及其他有条件地区。
 
冷水鱼类特色养殖区   大兴安岭、黑河、伊春所属县市、区。   
 
休闲渔业区   大中城市及城郊地区。  
 
6农产品加工业布局。
 
玉米加工。重点抓好玉米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加快发展高档主食、休闲、方便食品。
 
专栏13   玉米加工布局
 
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玉米饲料   哈尔滨、绥化等市。     
 
玉米方便食品、玉米饮料、玉米油、玉米食品   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鹤岗、绥化等市。 
 
高端食用酒精、玉米淀粉、聚谷氨酸等玉米深加工   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鹤岗等市。  
 
水稻加工。继续推进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在稳步发展优质米的基础上,向快餐米饭、米粉、米糠油、米蛋白、膳食纤维及药用谷维素、维生素E、糠蜡、稻壳发电等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
 
专栏14   水稻加工布局
 
巩固产能   哈尔滨市辖区、绥化北林、庆安、宁安、鹤岗市辖区等县市、区及农垦所属9个管理局。
 
扩大产能   哈尔滨市辖区、方正、宁安、肇源、萝北、绥化北林、庆安、桦川、桦南、汤原、富锦等县市、区。     
 
新上项目   延寿、巴彦、依兰、通河、泰来、抚远、尚志、同江等县。 
 
大豆加工。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打造非转基因品牌,加快向大豆食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及精深加工转变。
 
专栏15   大豆加工布局
 
油脂及副产品综合加工   哈尔滨市辖区、佳木斯市辖区、宾县、集贤、嫩江等县
 
蛋白加工   哈尔滨市辖区、齐齐哈尔市辖区、林甸、绥化北林、海伦、克东、集贤等县市、区。 
 
豆制品加工 佳木斯市辖区、绥化市辖区、鹤岗市辖区、克东、双城、克山等县市、区及农垦宝泉岭、北安管理局。   
 
食品豆出口 北安、逊克、孙吴、呼玛、富锦、饶河、东宁、抚远、铁力、嘉荫等县。   
 
马铃薯加工。稳步发展淀粉、粉条等传统生产,大力发展方便、休闲、膨化食品以及精淀粉、变性淀粉等高端产品。
 
专栏16   马铃薯加工布局
 
综合加工   齐齐哈尔市辖区、克山、依安、讷河等县市、区及农垦北安管理局。
 
速冻马铃薯   黑河市辖区、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岭南农业开发区、北安、嫩江、孙吴等县市、区及农垦北安管理局。   
 
淀粉加工   大庆市辖区、绥化市辖区、海伦市。   
 
乳品加工。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稳定发展液体乳,重点发展乳粉和炼乳。
 
专栏17   乳品加工布局
 
鲜奶、奶粉功能性乳品,保健营养乳品加工   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鸡西、黑河、伊春等市及省农垦总局所属9个管理局。 
 
肉类加工。重点向加工香肠、红肠、午餐肉、罐头等熟制品,以及西式、低温肉制品、真空冷冻等方向发展,加快毛、皮、血、骨、肠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
 
专栏18   肉类加工布局
 
生猪加工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鸡西、鹤岗、七台河等市及农垦9个管理局。
 
肉牛加工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绥化等市及农垦9个管理局。
 
家禽加工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化、鸡西、七台河、鹤岗、双鸭山、黑河、伊春等市及农垦9个管理局。    
 
饲料加工。稳步发展饲料添加剂生产,重点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配合饲料生产,提高质量效益型现代养殖业的物质保障水平。
 
专栏19   饲料加工布局
 
饲料添加剂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大庆等市。   
 
配合浓缩饲料   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鸡西、双鸭山等市及农垦生猪、奶牛主产区。     
 
奶牛精料补充料和全混合日粮   奶牛主产市县及农垦管理局。   
 
五、重大工程
 
结合我省实际,“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15项工程,努力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水源控制、引调水、灌区等工程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专栏20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水源工程   大型水库:建成牡丹江市林海水库,开工建设绥化市阁山水库、龙江县花园水库和穆棱市奋斗水库,加快推进塔河县塔林西水利枢纽、鹤岗市关门嘴子水库前期工作。
 
中型水库:建成勃利县九龙、七台河市汪清、绥芬河市五花山、尚志市亚布力等4座水库;加快建设依兰县丹青、通河县二甲沟、鸡东县大石头河、勃利县红星、宾县三道岗、嫩江县二道坎、桦南县寒虫沟、佳木斯市格节河、鹤岗市金顶山、双鸭山市七星源、双鸭山市大叶沟、农垦三峰等14座水库。     
 
引调水工程 加快建设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工程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启动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二期工程、三江联通工程、呼玛河引水工程、引逊工程的前期工作。     
 
灌区工程   完成19处大型灌区和172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19处大型泵站,共110座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三江平原14处灌区、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引嫩扩建灌区和泰来引嫩灌区工程,建设新河宫、富锦、松江、中心、涝洲等32处大型灌区工程、改造小型灌区847处。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重点装备深耕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插秧、玉米收获等大型配套农机具,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专栏21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新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000个,新增大马力拖拉机08万台,配套农具25万套,联合收获机14万台;服务面积达到4000万亩,其中旱田3750万亩,水田250万亩。旱田区主要配备进口100以上马力拖拉机,配备国产多功能联合整地机、重耙、9行气吸式免耕播种机、1500型喷杆式喷雾机和收获机;水田区主要配备50马力至90马力拖拉机、翻地犁、搅浆整地机、插秧机、收获机及激光平地仪。     
 
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业建设   完善哈尔滨、佳木斯等6个农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水稻全程机械化、收获机、关键零部件生产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畜牧业机械建设   引进、推广草原建设及牧草收获、饲料加工、畜禽饲养、奶站和畜牧业运输机械。重点开展秸秆微贮发酵配套设备、青贮饲料打捆包膜一体机、肉猪健康养殖设备、智能化挤奶系统部件及成套设备、废弃物处理装备的研发和推广。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建设工程。按照“增量重点倾斜、存量整合优化”原则,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重点改善粮食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面积逐年增加、质量逐步提高。
 
专栏22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建设工程
 
土地整理建设     依托现有大中型灌区、喷灌设施,完善田间工程配套。重点在双城等30个县市和建三江等6个农场管理局,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3197万亩。
 
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以松嫩、三江平原产粮大县为主体,实行整村整乡和相邻乡镇连片推进,通过大项目集中资金,规模投入、集约投入、连续投入,把项目区建设成“规模集中连片、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800万亩。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     按照“成片区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工程,以及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1003万亩。   
 
高效农业设施建设工程。以水稻、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等设施化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设施提档升级。
 
专栏23   高效农业设施建设工程
 
智能化催芽基地和水稻育秧大棚建设   新建大型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190个,其中,农垦新增大型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24个;新建单栋面积360平方米水稻标准化育秧大棚5112万栋,其中,农垦新增大棚106万栋,提前实现全省全面积水稻育秧大棚化。 
 
蔬菜育苗基地和标准园建设    支持优势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集中建设蔬菜繁育能力千万株以上集约化育苗基地15个,千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完善水、电、路、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   
 
畜牧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   每年建设30个标准化示范场,重点在养殖环境控制、饲料兽药供应、清洁消毒、产品收集等主要环节推广应用节能化、智能化、自动化设施。   
 
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新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0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0个。全省推广网箱养鱼面积70万平方米。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方为主”的原则和多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加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推广能力。
 
专栏24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
 
市、区标准化农技推广中心建设   通过综合性化验室、培训室、示范展示基地等建设,使市级、县级中心达到基地建设规范化、化验能力综合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农业培训电教化、办公手段自动化。建设完善13个市标准化中心、71个县市、区标准化农技推广中心。 
 
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    建设完善887个乡镇标准化农技推广站,通过项目支持改善条件,提升服务功能。 
 
现代种业工程。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稳步提高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及优良品种科技贡献率。
 
专栏25   现代种业工程
 
品种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玉米、大豆国家育种工程中心各1个,北方粳稻分子育种中心1个、种质资源保存改良中心2个。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工作,建设品种区域试验中心20个、品种区域试验站50个;建设新品种示范展示点50个。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建设玉米、水稻、大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60个,巩固完善23个已建基地,制种面积270万亩,年产种子6亿公斤以上;建设马铃薯种薯基地20万亩,年产种薯3亿公斤以上。建设奶牛、生猪、绵羊和家禽等畜禽核心育种场96个、扩繁场3403个、种公猪站25个。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良种化率分别达到80、70、100、60。建设10个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7个省级水产良种场、15个县级以上珍稀名贵优质鱼类品种养殖繁育基地。
 
种子市场监控体系建设    建设1个省级年检测能力3000个样本的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成份检测中心、8个市级年监测能力达到4000份样品的质量监管中心、55个县级年检测能力3000个样本的种子质量监管中心。建设3个区域农作物品种真实性鉴定评价中心。
 
现代种子产业体系建设   创建海南农作物种质创新园区,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重点扶持8个优势骨干企业,培育龙科种业等2个至3个跨区域的种业集团,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种子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超早熟大豆和极早熟玉米种子贮备库各2座、水稻种子和马铃薯种薯贮备库各1座,可贮备各作物救灾备荒种子900万公斤,保障救灾面积300万亩。建设1个省级、13个市级和68个县级种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动植物保护工程。积极推进覆盖全省的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增强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反应和群防群控能力。
 
专栏26   动植物保护工程
 
生物灾害监测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覆盖全省的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动植物防疫基础设施,装备乡村疫苗冷链设施装备,增强重大动植物疫病、外来疫病监测预警、应急反应和群防群控能力。新建省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指挥中心和农作物抗性监测中心各1个、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30个、乡村生物灾害监测点2000个,续建15个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形成覆盖全省农田的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新建续建20个水生动物保护与疫病防控站。 
 
应急防治体系建设   完善省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13个市级畜禽疾病检测中心,56个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遥控直升机应急防治队100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8500个。新配备大型穿垄式喷雾机、应急防治遥控直升机作业车、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水田新型高效喷雾机等设备,实现重大病虫1亿亩应急防控能力。
 
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应急阻截体系建设     建立以1个国外引种隔离监测场为中心,13个市农产品集散地为骨干,30个省境、国境县和500个疫情阻截监控点为基点的动植物疫情监控网络体系,对外来重大疫情实现全面监测和有效封锁防控。建立省级动物隔离场、市县级动物综合无害化处理厂,形成中西部和东部两个区域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设省级飞机人工增雨保障中心和抗旱分中心;扩大人工增雨飞机、火箭、高炮作业规模和覆盖范围;建立省、市、县三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
 
专栏27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系统建设     购置2架人工增雨作业探测作业飞机,加强省级飞机人工增雨保障中心和抗旱分中心,扩大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规模和覆盖范围。   地面人工增雨防雹系统建设     更新和增加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装备,更新单管37毫米高炮100门,购置双管37毫米高炮100门、双管57毫米高炮80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地面基础设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2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5部小型天气雷达,提高农业生产雷达监测能力,提高人工增雨防雹科学化水平。   人工防雹机动能力建设   购置移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8套,购置移动防雹火箭发射装置64部,购置移动监测雷达8部。    
 
省、市、县三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建设     建成1个省级、13个市级、68个县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强化监测预警功能,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专栏28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建设    改建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配备应急检测车辆,现有检验检测能力提高一倍以上。构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形成覆盖全省主要产区、重点产品、关键危害因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风险预警网络体系。
 
市、县、乡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新建13个市级检验检测中心。普遍建立和全方位建设县级综合质检站,完成乡级站办公场所、快速检测设备的建设,配备应急检测车辆。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设,畅通农业信息服务主渠道,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集成。深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满足“三农”对农业信息多样化、多层面的需求。
 
专栏29   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改造升级1个省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3个市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71个县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建设   开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开发应用该系统,力争在5个有代表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实施农业信息化“11210”工程建立1个农业数据中心,构建1个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制定2个行业标准,开发10项应用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高效、数字化管理。建设粮食流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和试点建设。     
 
十一农业产业化跨越工程。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目的,以绿色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抓大企业、引大资金、上大项目、建大园区,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专栏30   农业产业化跨越工程
 
打造原料基地     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00万户。   
 
发展龙头企业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000户,比重达到85左右。
 
拓展市场空间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313。  
 
十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环境,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文明。
 
专栏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泥草房基本消除。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农村公路列养率、自来水入户率均达到100。 
 
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由7年提高到85年。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区覆盖全省60的中心村。大力发展乡村文体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性文体实体。
 
农村环境整治     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净化、绿化、美化为核心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努力做到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建设300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村内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以上。 
 
农村社会管理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平安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十三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超对接”,进一步活化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
专栏32   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程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加快建设黑龙江粮食交易所和10个粮食批发市场,13个果蔬批发市场,3个山特产品批发市场,4个特色经济作物批发市场,6个农资批发市场,重点进行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开展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增强市场服务功能。
 
仓储物流建设     加快建设10个年粮食发运能力100万吨以上大型控制性综合粮食产业园区、30个年发运能力50万吨以上大型粮食集散中心、60个收储能力20万吨以上主产区中心粮库。重点扶持15个马铃薯主产县市、区新建5万吨以上马铃薯储藏窖2个,万吨以上储藏窖10个,千吨以上储藏窖50个;扶持蔬菜主产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千吨以上储藏库10个。     
 
农超对接产销店建设    重点扶持蔬菜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础比较好的哈尔滨、牡丹江、大庆市设立100个社区直销店,其中哈尔滨市50个,牡丹江市、大庆市各25个。   
 
十四生态建设工程。切实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构建农产品稳定增产的生态保障系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专栏33   生态建设工程
 
农村能源建设     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450个、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8个、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站584个。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利用和农村节能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     农村新建配肥站130处。  
 
草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改良“三化”草原500万亩,建设草原围栏800万亩。建立苜蓿产业化生产基地1000万亩,形成年产优质牧草500万吨的能力,实现产值70亿元。建立牧草种子基地10万亩。   
 
十五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以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改善培训机构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专栏34   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组织各类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以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农民学历提升     依托农业大学及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农村实用人才75万人。 
 
涉农职业教育建设项目   建设2所国家级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5所省级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8所涉农类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5所涉农类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0所国家级涉农类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组建6个涉农职教集团。创建8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
 
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    重点改善涉农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镇综合中学或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各类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加强省、县、村级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提升省级平台资源开发、管理和传播能力,县级平台接收、加工转化和传播能力,村级平台的应用和辐射能力。     
 
六、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实施规划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完善保障措施,狠抓各项任务落实,确保全省现代化大农业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落实、协调服务等职能,会同相关部门深入组织实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各项重大工程,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支撑条件建设。通过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理念,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规划中期评估机制,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完善规划内容。采取不定期抽查、实地检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重点目标纳入各级特别是县市、区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完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加快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农业农村重大建设项目倾斜,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产品产销对接、精深加工和质量安全。严格按照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按规定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充分发挥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作用,建立商业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支撑体系。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在涉农资金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和衔接,通过预算环节归并、分配环节协商、实施环节协作,积极推动各类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集中力量打造亮点工程,形成带动效应。切实加强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积极利用开发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解决城镇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大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强化政策保障。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农业补贴、补助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基层和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完善财政贴息、以物代资等投入机制。加大对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和育秧大棚、蔬菜生产、设施农业等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促进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制定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政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优势,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政策,增加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创新保险品种,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降低农业经营风险。采取以奖代投、先建后奖、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投融资方式,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投入,支持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开展技术培训、发展经营实体和生产服务,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和服务能力。加强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研究,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壮大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大力推进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共建形式与教育部开展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统筹整合县域职教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畅通人才培养和使用渠道,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农业农村人才。深入落实村村大学生计划、选聘支教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建立各级各类实用人才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和城乡间合理流动和分布,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效应。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服务体系,力争2015年在全省农业系统实现行政管辖权范围的综合执法。加强县级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大对执法工作的投入,保证农业执法工作正常有效开展,力争用3年至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对违法行为的快速反应和打击能力。坚持开展农资执法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对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农机具等农资产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执法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农业专项治理行动,对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予以打击。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农业法律意识。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转载时间:2013年0815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