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农产品流通规划文库
北京秦藤物流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政策与规划文库 物流研究书库 物流研究文库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衡水市现代 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衡水市现代
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滨湖新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衡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2-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9月12日  
 
衡水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2-2015年)
 
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依据《河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和《衡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粮食总产量378.6万吨,棉花总产量16.3万吨,油料总产量10.6万吨,蔬菜总产量425.3万吨,瓜果总产量72.6万吨,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7.7万吨、29.4万吨、8.5万吨、7386吨,粮棉油人均占有量位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2.农业物质装备和资源环境不断改善。2011年,全市农用机井7.5万多眼,其中深井2.5万多眼,浅井5万多眼,咸淡混浇井组1.2万多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15.5万亩,有效灌溉率83.4,其中,旱涝保收田面积560万亩;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912.3万千瓦,机耕面积782万亩,机械播种面积1150.4万亩,机械收获面积640.6万亩,分别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1.0、89.7和49.9,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不断优化,高性能、大马力的田间作业机械和配套机具快速增加,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播种和小麦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机械化收获、园艺作业机械正加快发展。启动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开展了衡水湖周边污染企业搬迁和湖区网箱养鱼取缔等专项活动,加强农村能源环境建设,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使用沼气农户达到13.87万户,普及率达到17.4,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迅速。
 
3.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级农技推广部门为龙头,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以乡(镇)农技综合区域站为桥梁,以村农技服务组织为基础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农民培训和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推广步伐加快。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猪、牛、羊、鸡等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0、65和10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70
 
4.产业化经营水平继续提高。2011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263.3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3.4,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总量已达38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43家和218家。
 
5.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70元,2011年达到5355元,比上年增长22.5,增幅比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8.9个百分点。
 
(二)发展机遇
 
多年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从政策环境、区位优势和发展趋势看,我市现代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宏观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冀中南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优越条件。
 
2.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将更加明显。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土地流转加快,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物质基础将更加坚实。“十二五”期间,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新一轮扶贫攻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模化养殖、奶源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将极大地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和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将更加坚实。
 
4.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步伐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加速了向农业领域的渗透和扩散,带动了动物疫苗、生物农药、节水工程、农业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三)面临挑战
 
1.农业资源条件和环境约束增强。我市水资源严重匮乏,深层地下淡水严重超采,水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市农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老化失修、效能衰减,灾害影响呈加重趋势,目前仍有140多万亩耕地不具备灌溉条件。
 
3.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高成本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粮食和农业安全面临的考验越来越严峻。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薄弱,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亟待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水平不高,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加快科技进步的艰巨任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坚持“一产抓特色”,推进资源整合、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强化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提升农畜产品优势区、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思路,借助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调结构、建园区、抓科技、育市场,构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动土地流转,促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分类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重点地区发展和开发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3.坚持科技引领。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升农畜产品的质量、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研发不同土地规模农户适用的农机具,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4.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增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强化污染治理,统筹人与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化、农业功能多元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农业布局区域化、农业科技化和农业经营主体知识化。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强大、高效特色品牌集聚,有衡水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框架。
 
2.具体指标。根据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提出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环境、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等七大类25个具体指标。
 
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2011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农产品供给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棉花总产量(万吨)
油料总产量(万吨)
蔬菜总产量(万吨)
肉类总产量(万吨)
禽蛋总产量(万吨)
奶类总产量(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吨)
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
378.6
892.5
16.3
10.6
425.3
37.7
29.4
8.5
7386
98.8
400
850
15
11.2
630
45
35
50
8000
99.1
1.38
-1.21
-2.06
1.39
10.32
4.52
4.46
55.74
2.02
[0.3]
农业
结构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蔬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33.5
28.5
50
30
[16.5]
[1.5]
农业
物质
装备
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
480
0.8
912
70
600
0.85
986
85
[120]
[0.05]
2.00
4.97
农业
科技
科技进步贡献率(
农业劳动力培训阳光培训(万人)
55.6
1.45
56
5.5
[0.4]
39.6
农业
生产
经营
组织
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量(万户)
奶牛规模化养殖(存栏300头以上)比重(
生猪规模化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比重(
40
100
81.7
49
100
95
[102]
[13.3]
农业生态环境
农户沼气普及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17.4
74.5
20.0
86
[2.6]
[11.5]
农业产值与农民收入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
174.1
5355
202.6
6570
3.8
5.2
注:括号内为总增长率(量),其余均为年均增长率。
 
   三、重点建设任务
 
(一)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发展要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拓展农产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重点支持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衡水特色的知名品牌。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整合资源、联合攻关和创新机制为手段,以粮食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任务,围绕我市优势农产品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全覆盖,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覆盖面,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速培育一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
 
(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尽快建成武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突出“一产抓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紧紧围绕蔬菜、畜牧、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多元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支持和引导多种服务主体的发育,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扶持和鼓励营利性服务组织发展,引导和扶持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公共财政支持的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要承担起提供农业服务的基础作用。
 
(六)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生产经营者的技术素质和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增加投入,改造提升市级检测中心,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建立起综合质检站,乡镇建立区域监管站,逐步建立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县、乡三级监测网络。制定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栽培、农药使用、施肥、灌溉水、采摘(收割)、运输等环节进行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的质量管理。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七)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八)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增效农业,扩大增殖放流规模,强化水生生态修复和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农业节能减排,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推进形成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少化的循环农业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九)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加大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农产品的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立农产品营销办事机构及窗口,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协助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各种形式物流组织实体,扶持农村营销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支持、鼓励农民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和自办购销组织。推进供销社改革,提高我市农产品物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和理念,坚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抓突发性、暴发性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确保重大病虫和植物疫情全面实现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实施全市农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行动计划,在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减少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提升农作物产品品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方面,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兽医诊疗、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应急物资保障等配套体系建设,构建符合区域生产实际、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的动物防疫体系,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和整体防治水平;制定行政区域内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重点动物疫病防治计划,建立健全兽医工作长效机制;认真履行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发挥好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作用。
 
四、重点建设区域
 
(一)粮食生产
 
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被列入河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其中有9个县市区(桃城、饶阳除外)被列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要以核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为重点,以推进技术进步为支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通过高产创建,典型示范,促进均衡增产,全面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抓好小麦、玉米两大骨干粮食作物,亩产力争达到吨粮,其中小麦单产达到450公斤以上,玉米单产550斤以上,整县(市区)、整乡(镇)整建制推进吨粮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更大的空间。
 
(二)蔬菜生产
 
蔬菜生产优势产区集中在六大特色产区和饶阳、武邑、阜城、桃城四个重点县区。六大特色产区分别为:以桃城为核心的樱桃西红柿及特菜产区,以武邑、武强为核心的深冬黄瓜产区,以饶阳为核心的大棚西红柿、甜瓜、葡萄产区,以阜城为核心的西瓜、樱桃西红柿产区,以故城为核心的韭菜、大蒜产区,以冀州为核心的辣椒、食用菌产区。主要分布在邓庄乡、周村镇、审坡镇、同岳乡、尹村镇、里满乡、建国镇、坊庄乡、漫河乡、码头镇、蒋坊乡。
 
(三)林果生产
 
冀州、武邑、枣强、饶阳和深州为苹果优势聚集基地,深州、饶阳、阜城、冀州和武强为梨优势聚集基地,深州、饶阳、安平、桃城为桃优势聚集基地,饶阳、安平、阜城、枣强、武强为葡萄优势聚集基地,桃城、阜城为杏梅、山楂、李子、杏等杂果优势聚集基地。
 
(四)棉花生产
 
我市是国家重要商品棉生产基地,年总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左右。以冀州、枣强、故城、景县为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冀州镇、南午村镇、小寨乡、码头李镇、枣强镇、大营镇、唐林乡、马屯乡、张秀屯乡、王均乡、三郎乡、饶阳店镇、西半屯乡、武官寨镇、徐庄乡、故城镇、龙华镇、安陵镇、王千寺镇、温城乡等。
 
(五)油料生产
 
主要集中在深州、饶阳、安平、景县,以花生、油葵为主,主要分布在辰时镇、北溪村乡、留楚乡、王同岳乡、铙阳镇、大何庄乡、王谦寺镇、温城乡、刘集乡、梁集乡等。
 
(六)畜禽养殖
 
斯格猪产业主要分布在安平、深州、饶阳、桃城、景县、故城、武邑,奶牛产业主要分布在桃城、枣强、武邑、武强、饶阳、故城、景县,肉牛产业主要分布在深州、武邑、景县、桃城、冀州、阜城,肉羊产业主要分布在深州、桃城、武邑、冀州、故城、阜城,禽蛋产业主要分布在武强、深州、故城、冀州、饶阳,特种养殖主要集中在枣强。
 
(七)渔业生产
 
主要集中在两个养殖示范区和两个养殖中心区。两个养殖示范区,即以冀州镇、千顷洼乡、王井镇、大屯乡为主的淡水养殖示范区,以清凉店镇为主的浅层咸水养殖示范区;两个养殖中心区,以衡水湖周边区域为主的休闲渔业中心区,以桃城、冀州近郊为主的观赏鱼养殖中心区。
 
五、重大工程
 
(一)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完善田间灌溉和除涝体系,建设改造农业用电设施、农田道路、田间林网、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机耕道路及桥涵、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开展土地平整、机械化深松(耕)整地、农作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改良、旱作节水、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排涝能力。
 
(二)“吨粮市”建设工程。加快中低产粮田改造与高标准粮田建设,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促进集成技术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一批“套餐式”、“傻瓜式”粮食增产先进适用技术和品种。小麦品种种植以综合性状好、稳产高产、抗病品种为主导,侧重抗寒、耐旱品种;夏玉米重点推广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紧凑、耐密型中熟品种,合理搭配种植早熟及中晚熟品种。切实做好小麦等行距密植、规范化播种、深耕深松、播后镇压、氮肥后移、节水栽培、“一喷三防”、秸秆还田技术和玉米贴茬播种、“一增四改”、追施穗肥、适当晚收等粮食增产技术的推广普及。统筹实施水源和渠系工程、田间工程、良种繁育、防灾减灾、仓储物流和粮食加工等工程,逐步建设成为田间设施齐备、服务体系健全、仓储条件配套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奶源基地建设工程。推广使用优质奶牛性控冻精技术,提高优质高产奶牛的繁育速度。实行高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登记制度,优化奶牛群体结构,淘汰劣质低产奶牛,建立优质高产奶牛核心群。鼓励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发展壮大奶牛养殖总量,扩张奶牛群体规模。鼓励和引导奶农转变饲养方式,推广饲喂优质干草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提高鲜奶产量和鲜奶品质。
 
(四)斯格猪产业提升工程。立足保质增量,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大力发展斯格猪配套系和杜长大三元杂交,扩大良种覆盖面,发展一批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企业和千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打造一流的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突出绿色生态,示范推广“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提升饲喂、防疫、治污等各环节标准化、自动化水平,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五)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规模,强化质量安全措施,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菜生产基地。加强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引导建设优质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六)棉油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加强冀州、枣强、故城、景县棉花生产基地和深州、安平花生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改善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良种科研繁育设施,配套购置实验化验仪器设备及农机具等。积极推广杂交棉和油料作物新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抓好间作套种,提高综合效益;抓好集成配套综合技术推广,提高单产水平。
 
(七)现代种业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田建设,完善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和种子质量检测设施条件。引进推广优良种畜禽,建设市、县两级畜牧良种精液配送中心,推广优质奶牛性控冻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扩大猪人工授精实施面。开展种公猪、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后裔测定工作。建设市级种畜禽管理信息平台。
 
(八)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市、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控制站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提高检测分离和监测能力。建立市级动物卫生监督指挥平台和市、县执法监督网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落实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消毒、监测等措施,建立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度,实现全程监管。加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基层动物防疫站建设。健全村级防疫员队伍,增强一线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市、县、乡三级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防控体系,加强监测、防控、监管手段能力建设。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全方位推进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全覆盖。整合执法队伍,全力推进综合执法,构建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监管网络。强化源头治理,规范饲料、兽药、农药等投入品生产、流通、使用,严格执行休药期,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违禁添加物行为。建立产销对接机制,规范生产档案,实现可追溯管理。建立市级和县级生鲜乳质量监控中心,力争2012年底全市奶站全部实现联网监控运营。
 
(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按照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要求,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确保农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职能有效履行。在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填平补齐、因地制宜、标准适当原则,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设施设备条件,做到“四有”(即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经费有保障)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农技推广,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十一)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理念,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专用小型农机具,加大对玉米机收、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及秸杆综合利用机具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和服务组织建设,改善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等公共服务机构设施条件,提高农机综合服务能力。
 
(十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建设。
 
(十三)农村沼气工程。加快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大中型和特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沼气设施维护,切实完善沼气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十四)渔政建设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强渔政执法装备建设,提高执法能力。加大衡水湖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强化渔政管理,规范渔业执法,维护生产秩序,保护生物资源。
 
(十五)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实以培训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为基本标准的定期评审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种养能手、农机手、农民信息员和涉农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十六)饲料、兽药保障体系工程。引导饲料生产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3-5家,年产1万吨以上的企业20家,饲料总产量达到120万吨。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安全、高效、无残留、无污染的饲料和添加剂新产品。严格执行兽药GSP建设标准,规范兽药经营行为。扩大苜蓿和饲用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提高饲草资源利用率。
 
(十七)畜禽粪污治理工程。制定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优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布局。发展清洁养殖,落实圈舍结构、粪污清理、饲料配比等环节的环保要求,降低养殖过程中的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鼓励发展专业化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强化畜禽养殖项目管理,完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强化农田土壤的环境安全,防止变相排放污染物。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积极推动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关系,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进一步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二)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继续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把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研究逐步扩大良种补贴品种和范围。落实和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继续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菜篮子”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坚持把新一轮扶贫攻坚、“菜篮子”等惠农政策更快速、更直接地落实到基层,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示范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的创新能力,鼓励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机制和办法,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发挥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
 
(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指导和支持,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五)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继续实施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吸引外资投资农业产业,继续用好国外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到境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改进农产品出口信贷、保险、检验检疫和通关服务,加强对大宗农产品进口的调控和管理,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六)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行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发挥合作社和其他流通主体在农产品购销中的作用,增强农产品购销合同的公正性和约束力,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发挥期货市场作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全过程监控,抓好源头治理,强化农药、兽药和添加剂的规范使用。
 
(七)强化农业法制保障。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执法培训,夯实依法治农工作基础。全面推进大农业格局下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执法水平过硬的执法队伍,为我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科技、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切实提高依法行政管理水平,营造全社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资料来源:衡水市人民政府网
转载时间:2013年0807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