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成效评价
张 敏,杨艳涛,杨根全,秦 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成效的系统认识,综合运用指标分解法、层次分析法、期望值法和综合值法,构建了尽可能全面反映农业生产能力、社会服务水平、生态保障水平、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经济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2006--200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一村一品”发展成效。最后结合东部地区“一村一品”发展效果明显优于中部、西部地区的结论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各级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完善调查统计工作等建议。
关键词:一村一品;发展成效;评价;专业村
“一村一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地方独有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生态和区位等优势,积极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2]。进入21世纪,国家对发展“一村一品”高度重视,各级农业部门也加大了对“一村一品”的扶持力度,各地“一村一品”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目前,“一村一品”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3-4]。为了全面衡量我国“一村一品”发展效果,准确把握东、中、西部地区“一村一品”发展态势,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村一品”发展成效进行评价十分必要。然而,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和机构对“一村一品”发展成效的研究刚刚起步、系统性较差,还没有开展“一村一品”发展成效评价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指标分解法、层次分析法、期望值法和综合值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对2006--2008年除西藏以外的我国其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村一品”发展成效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未完,详见附件
资料来源:《技术经济》 2010年第10期 第69-73页
转载时间:2013年0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