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07]26号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而且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省中小企业局牵头制订的《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
一、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近年来,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在整体产业能力、科技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新趋势。
1.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产品加工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高技术化以及公司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信息化、产品营销网络化等特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它们中的很多都是跨国经营的企业。
2.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越来越大。农产品加工趋向精加工和深加工,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7倍,经工业加工的食品占饮食消费的80%—90%。粮食加工可增值4—6倍;棉花加工增值2—4倍;禽畜加工增值3—6倍;薯类加工增值3—6倍;果蔬加工业增值3倍以上。
3.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越来越高新化。精深加工的前提是加工技术与设备高新化。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工业中,主要农产品加工都采用了高新技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速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膨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特征红外干燥技术、新型贮运保鲜技术等。
4.农产品加工产品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生命健康,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更加受到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休闲食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据统计,美国每年每人的休闲食品平均消费量达8.6公斤,各国企业都看好休闲食品的生产,使全球休闲食品市场相对集中,竞争非常激烈,跨国性的企业和品牌对该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5.农产品加工投入比例越来越大。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布局的优化,特别是受到市场和经济回报的吸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引导了大批企业纷纷投身农产品加工领域,成为该产业的投资主体。与产值相对应,发达国家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对农业的投入。如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6.资源趋于综合利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产品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如利用食品厂(淀粉厂)的废水,经酵母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已建成万吨级菌体蛋白加工厂。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利用棉籽饼提取棉籽蛋白,用作饲料添加剂和生产抗生素药品的氮源。美国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高品质果胶~#U03b2胡萝卜素等有效成分,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美国ADM公司在农产品加工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利用能力,已实现清洁生产(无废生产),使原料得到综合有效利用。
7.有利的政策导向。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费政策等大大影响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的控制性政策、协调性政策、引导性政策和扶持性政策,对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涉农企业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扶持。
(二)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运行态势良好。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万多家,完成产值达到4.2万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近15%,从业人数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将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
2.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加工装备取得重大突破。保鲜储藏、超高温瞬时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挤压膨化等应用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乳品、啤酒、方便面和饮料等行业装备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到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的阶段。
3.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突破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劣的格局。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食品工业比重上升,2004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接近50%,居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位。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逐步实现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
4.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有所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业集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万家,其中国家级的龙头企业58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750多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涌现出了像双汇、得利斯、金锣、皓月、德大、龙大、蒙牛、光明、三元、伊犁、三鹿、汇源、大成、华农、华龙等一大批知名骨干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5.农产品加工呈现集中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根据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围绕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和加工区,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河南、河北的小麦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和肉牛加工,湖南的水稻加工,浙江、江苏、福建的茶叶加工,新疆的葡萄和西红柿加工,京、津和上海等大城市郊区的畜禽、果蔬、乳品的精深加工,四川的粮食酿酒、果蔬加工等。农业部在确立11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9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6.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农产品面临动植物疾病疫情、周边环境污染、投入品污染和流通加工过程中污染等“四大风险”。为此,国家正式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修订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强制实施QS(质量与安全)认证,按照GMP(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GAP(良好的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规范中的要求控制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政府、企业和农户“三管齐下”,通过建立企业全过程质量控制、检测部门终端检测和市场可回溯制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071家,从业人员4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利税总额71.92亿元。
2005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产量及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农产品加工业):白酒57.8万千升,增长16.23%;啤酒126.2万千升,增长15.77%;罐头7.2万吨,增长17.35%;软饮料120.4万吨,增长25.5%;乳制品15万吨,增长34.58%;糖4.92万吨,增长-19.88%;糖果0.84万吨,增长45.91%;味精1.21万吨,增长1.72%;食用植物油40.83万吨,增长46.74%;配、混合饲料449.94万吨,增长10.6%,中成药98,254吨,增长19.2%。机制纸及纸板110.6万吨,增长7.6%;制革1671万平方米,增长-3.3%;卷烟685万箱,增长-1%;纱25.5万吨,增长25.5%;布7.07亿米,增长15%;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1.83万吨,增长28%;丝19,461吨;丝织品1.13亿米,增长38%;麻袋597万条,增长-7.6%;服装2764万件,增长18%。大米产量为99.04万吨,同比增长50.97%;小麦粉产量为62.78万吨,同比增长27.24%;鲜冷藏冻肉产量为110.61万吨,同比增长53.94%。
1.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各地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持大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实现产业升级和多元扩张。在产业政策、建设用地、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支持五粮液集团、蓝剑集团、四川烟草工业有限公司、新希望、美宁集团、高金食品、朗瑞丝绸、永丰纸业、全友家私等重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华润、统一、娃哈哈、汇源等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户与企业之间通过股份制和定单收购等合作方式,形成了产业经营和利益连接的新模式。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带动968万农户增收,占农村家庭数的51%,农产品加工业中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共有262家。
2.产业(产品)链进一步延伸。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逐步成为自有知识产权创新主体,产品质量、档次及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种类渐趋多样化、专业化,一批农产品精品及其产业链正在形成。我省肉食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以高金、四海、美宁等企业为龙头的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主要生产分割肉,发展成为生猪养殖、屠宰、分割、冷藏加工、鲜销连锁及熟食品生产为一体的外向型猪肉食品综合加工企业,扩大了四川肉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纺织业产业链从解决制约因素入手,加大了污水处理、印染环节的投资,带动了棉丝麻纺织和服装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3.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区域间协作配套日趋紧密,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宜宾、泸州为代表的酿酒(白酒)产业集群,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峨眉竹叶青茶叶、通江银耳、南充丝绸、达州苎麻、广元油橄榄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呈规模发展态势;以全友、明珠、双虎和武侯女鞋、崇州皮革制品、郫县豆瓣、眉山和新繁泡菜、成都送仙桥艺术城旅游工艺品等为地域品牌的同行业生产集散地日益壮大;西部服装工业园、成都纺织印染工业园、安岳工业园和广元绿色农产品加工园等载体加快建设,已成为当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和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4.品牌建设和外向经营的特色更加突出。企业在靠来料加工、贴牌、团体定单生产完成资本、技术原始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品牌经营和外向度。截止2005年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共有12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酒,8个中国名牌,2个中国重点出口品牌,27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地理标志,18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68个四川名牌产品,34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2个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一批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部分优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优质猪肉产品进入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及港澳地区市场,纺织服装、皮鞋、品牌白酒、薯制品粉丝等远销欧美,泡菜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存在的问题。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基地建设滞后,农户和企业专业化组织程度比较低,布局分散,发展不平衡,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优质专用农产品品种缺乏。目前国际上有专用小麦、玉米、大米品种多达几十乃至上百种,而我省适合食品工业的专用小麦品种仅六、七个,形成规模的品种仅三、四个。
2.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加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差距大。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为80%以上,我国为45—50%,四川仅为35—45%。2005年我省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总产值之比为1∶0.7,山东、广东、江苏等省达到1∶3。
(2)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加工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缺乏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导致加工企业的精深度不足,加工链条短,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
(3)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盈利能力差。四川农产品加工种类较多,但同质化严重,出省、出口产品相对较少,市场消费主体仍在省内。消费者选择余地小,导致恶性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影响了企业的扩张发展。省内大部分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都被外来产品所抢占。
2005年我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04.32亿元,列全国第五位,但只及山东省的1/4;发展速度比河南、山东分别低11.7和15.1个百分点;大企业大集团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食品工业100强企业,四川只有6家入选,比山东少15家,比广东少3家。
3.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对农药、兽药的生产、使用监管乏力,农产品原料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已经严重影响到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检测及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标龄长、采标率低,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尚有差距。产品标准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限量等质量安全指标低,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迟缓,质检机构数量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从事高精尖检测、综合类检测的机构较少,检测能力较弱,多数企业没有进行IS09000、IS014000、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
4.产业链协调存在的问题。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差。主要表现在:
(1)供求信息不对称。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加工与原料供应之间、生产加工与终端市场之间的信息衔接不对称,存在农户盲种盲收,企业盲目生产的现象。
(2)种植农户与加工企业协调差。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探讨,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动型、直接租赁型和订单农业型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与农户连接经营模式。但在这些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关系多数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相互之间缺乏履约机制,压价收购和高价惜售等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加工与流通环节的利益。
5.财政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紧密联系,不但具有工业企业市场风险的特征,同时还具有自然风险和季产年销等明显的农业特性,流动资金使用集中、量大、季节性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财政及金融支持上,只有极少龙头企业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绝大多数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政府或金融部门的支持较少,企业融资能力弱,融资范围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6.社会化服务亟待完善。
(1)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中介服务组织很少,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息服务、法律援助、人员培训、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难以得到有力的支持。缺乏专门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协会,现有部分协会,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协会之间、协会与企业之间、协会与行业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缺乏对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等的有效指导作用。
(2)现有服务机构彼此不协调。在现实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难以统一的现象。农产品加工业的多部门管理和缺乏部门间的必要协调,已成为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产、加、销脱节,使得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畅,造成了大量的重复研究与建设,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围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品牌经营为突破口,大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产品加工业大省转变。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绿色环保品牌,把四川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集聚发展的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积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质量安全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坚决禁止超标使用添加剂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加工原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3.集成创新原则。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4.比较优势原则。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的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5.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原料基地建设上服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在讲求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原料基地,在农产品加工的同时,要重视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主要思路。
1.突出优势,以食品工业带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推进的战略部署,结合省政府下发的《四川省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我省未来5年食品工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与要求,在继续稳固食品工业在我省的优势产业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带动作用,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一手抓大,一手扶小,两手都要硬。善于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一定经济规模,尽快做大做强。通过扶持培育、嫁接改造、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造就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对成长性好的企业,加大培育力度、政策倾斜的力度,使之形成新的增长极。
3.加快产业升级的力度。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产业提升、品牌塑造、技术竞争的阶段,必须在产业集中度上升级,打造专业产业经济区,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1)在做强、做优、做全上下功夫。做强就是在本领域不求规模最大,但求实力最强,发展要有特色;做优,就是塑造品牌,有品牌优势就有市场优势;做全,就是农产品加工链条尽可能地长、精深度尽可能地高,发展综合利用加工,多品种、系列化,将农产品效益潜力发挥到极致。
(2)提高产业集聚度。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加工精深度上下功夫。
由于初加工受资源的制约明显,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扩大规模。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在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化上下功夫,稳定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在产业化联结机制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专业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等适合实际的产业化模式和“基地小规模—原料大生产—产品精加工”的农产品转化增值的途径,通过稳定利益关系,达到稳定原料来源和稳定产品市场的目的。
4.落实完善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关要求,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设立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对国家及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建设、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创业服务及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创业扶持。
(2)拓宽融资渠道,金融部门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出适合农产品加工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大对流动资金的支持力度;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拓宽支持的领域。
(3)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加工原料基地的生产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降低原料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
(4)加强对农产品及相应生产资料市场秩序的监管,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四、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多元、多重增值,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和成果推广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功能健全的各类服务机制,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基地。
(二)具体目标。
1.增长速度与效益目标。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3087亿元,年均增长16.3%。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16.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纺织丝绸制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15.50%;规模以上家具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21%;规模以上造纸及纸制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73亿元,年均增长21%。规模以上旅游商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30%。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140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70%以上,农户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收入明显增加。
2.加工转化目标。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5∶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以上)达到55%—60%,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其中: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果蔬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产品占其产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
3.产品质量目标。建立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动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HACCP体系认证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水平,使50—6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上)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4.技术与装备水平目标。“十一五”期间,攻克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装备,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推广和较广泛应用,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
5.企业规模结构目标。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1户,100—300亿元的企业3—5户,50—100亿元的企业10户,20—50亿元的企业20户,10—20亿元的企业30户,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规模协调、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
6.市场竞争力目标。到2010年,主要产品国内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3%以上、省内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品牌产品,培育22个以上的中国驰名商标,比2005年增加10个以上;培育13个以上的中国名牌产品,比2005年@pitch(-1)增加5个以上;培育5个以上的中国重点出口品牌,比2005年增加3个以上;培育50个以上的国家免检产品,比2005年增加23个以上;打造25个以上的国家级地域工业品牌,比2005年增加11个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7.可持续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每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耗能比2005年降低2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1%以上,实现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五、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作重点与区域布局
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竞争力为着力点,确定区域布局和工作重点。
(一)产业(产品)链发展重点。
1.食品产业链。
(1)粮油制品产品链。稻谷加工重点发展营养强化米、特种米、胚芽米以及方便米饭和速冻米制品,开发配置米等精米新产品,大力开展稻谷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以大米为原料生产高蛋白米粉和变性淀粉;以米糠为原料开发米糠蛋白、米糠营养素等产品;推广应用陈化粮品质改良新技术。以川粮米业、仙特米业、绿颂米业、金健罗莎米业等为重点企业。
小麦加工以为食品工业提供高筋、低筋及其它专用粉为重点,开发营养自发粉、强化粉,研究开发麦胚、麦麸等副产物生产高蛋白、膳食纤维保健食品。以雄健实业、川粮米业、若男食品等为重点企业。
红薯、马铃薯加工以生产工业淀粉和变型淀粉为主,重点开发薯干、薯条、粉丝等营养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以光友薯业、白家食品等为重点企业。
油菜籽加工重点发展优质双低食用油、调和油、营养油,利用高芥酸菜籽油及油脚等副产物生产精细化工产品,解决菜籽饼粕脱毒技术,生产优质低毒饲用蛋白。以嘉里粮油、金石油粕等为重点企业。
绿豆、红小豆等小杂粮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为重点,开发市场潜力大的川杂粮产品,同时,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发展高品质、精加工、品牌效应明显的营养保健杂粮食品,满足膳食搭配多元化需求。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快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开发加工专用品种,开展粮油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餐桌安全和餐桌环保为方向,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粮油食品,开发优质、营养、方便食品。研究开发以粮油及副产物为原料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和工业辅料。
(2)肉食品产品链。猪肉加工以发展优质分割肉、冷却肉为主,发展高温、低温和西式火腿产品,以成都新希望、四川高金、四海实业、井研食品、绵阳双汇、四川福润、自贡华润为龙头企业。
牛肉加工以开发生产新型牛肉干、牛肉脯等传统产品和现代牛肉加工制品为主,特别注重牦牛肉的开发。以棒棒娃、三旺伍田、九寨沟食品等为重点企业。肉羊加工以资阳澳士达、南江黄羊、会理建昌等为龙头企业。
在积极发展上述两种主要肉类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羊、兔、禽等畜禽肉产品,丰富我省肉制品加工品种,从风俗、口味和群众健康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发展预制冷冻鲜肉、发酵肉制品,促进川式传统肉制品加工与西式加工@pitch(-1)技术的结合,开发具有四川独特风味的新型肉制品。搞好动物骨、血液、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积极推进跨地区、连锁式经营,扩大国际国内市场外销份额,打造四川肉制品无公害和绿色品牌。
(3)果蔬产品链。重点发展特色水果、蔬菜的保鲜储藏与加工,大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莱、蔬菜粉、果蔬脆片、调味及调理蔬菜、果酱果冻及果蔬罐头等丰富多样的果蔬产品;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和技术,扩大四川泡菜、牙菜、冬菜、榨菜的加工和销售。以现有果蔬生产企业新繁食品、李记食品、吉香居食品、味聚特食品、广乐食品、蓝田食品等为龙头企业。
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生产果胶、类黄酮等保健品。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保鲜贮藏、运销冷藏系统。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品牌。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生产果胶、类黄酮等保健品。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保鲜贮藏、运销冷链系统。对果蔬渣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初步实现无废弃开发。
(4)饲料产品链。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系列。以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正大集团等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开发优质专用及特种动物饲料,综合利用粮油、果蔬等加工剩料及酒糟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推广无公害绿色饲料。根据养殖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饲料加工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2.饮料产业链。
(1)白酒产品链。重点发展市场销售体系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品牌白酒。继续做强做大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沱牌、郎酒等名优系列白酒,支持丰谷、江口醇、小角楼等品牌白酒快速发展,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以五粮液集团、剑南春集团、泸州老窖集团、全兴集团、沱牌集团、郎酒集团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坚持多品种方向,突出不同白酒的产品个性,全面提高液态法白酒的产品质量;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科学手段,进一步改造传统固态白酒生产技术,推进传统固态法白酒的高档精品化。实现白酒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传统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利用柑橘、苹果等果蔬原料,研究开发全新风格的果蔬发酵;利用中药材开发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提高废渣综合利用率,将酒糟残渣转化为饲料或农田肥料进行循环再利用,实现原料节约、节能降耗、废料转化和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2)啤酒产品链。重点发展蓝剑、雪花等品牌啤酒。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以华润蓝剑公司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采取防氧措施,降低啤酒溶解氧,提高啤酒风味稳定性,引导发展纯生啤酒,逐步改变10—12度淡色啤酒占绝对优势的现状。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树立全国性的品牌。利用丰富的水果和药物资源,结合不同酿造工艺,调制药香味、花香味、功能性的新型啤酒。
(3)软饮料产品链。发展适合市场特点的果蔬汁饮料、矿泉水、纯净水、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产品。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以及各种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性饮料。以娃哈哈、统一食品、汇源成都公司、佳美食品、统力食品、润田食品公司、蓝剑饮品等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采用不同的包装风格,重点开发高质量浓缩果蔬汁、复合果蔬汁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发展时尚运动型饮料,利用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各种保健饮料。改进口味风格和包装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4)乳制品产品链。重点开发高品质奶粉、干酪、乳糖、乳清粉、黄油等多种固态奶制品,发展农高品质液体奶、发酵风味酸乳、功能奶制品,生产含奶冰淇淋、学生奶和战士奶。以新希望乳业、菊乐食品等为龙头企业,支持眉山妙士、西充李子园、金堂蒙牛、绵阳雪宝、达州西塔等乳业公司的发展。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整合全省奶加工企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并吸收、改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开发货架期较长的利乐包装产品,开展乳制品综合利用,纵向延长产品链。
(5)茶叶产品链。在品种上,优先发展绿茶,稳定发展花茶和边茶,并以竹叶青、龙都香茗、叙府龙芽、仙芝竹尖、蒙顶、绿昌茗、嘉竹、花秋、佛泉等品牌茶叶为重点发展对象,以竹叶青茶业、龙都茶业、叙府茶业、仙芝茶业、蒙顶皇茶、茗山茶业、广安松针、绿昌茗茶业、嘉竹茶业、花秋茶业、自然天堂茶业等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推行名优茶加工过程的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其技术水平,加强对茶叶形态的研究及制作,进一步提高川茶质量和知名度;大力推进大宗中低档绿茶的清洁化加工,努力扩大茶叶出口;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主要开发茶饮料,各种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液态方便茶和茶膳。以茶叶为原料,开展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开发茶多酚、茶色素、茶皂素、咖啡碱及脂多糖等具有多种应用途径和多种保健功能的产品。
3.烟草产业链。做强做大骄子、国宝系列等优质卷烟,支持什邡卷烟厂开发“长城”牌雪茄烟,扩大川烟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以成都卷烟厂、什邡卷烟厂为龙头企业。支持四川三益烟草公司、四川三鑫烟草公司、叙永三友烟叶复烤厂、四川宜宾烟叶复烤厂等烟叶复烤企业发展。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发展烟草种植大户、建立优质烟叶种植基地,推广规范化种植和集约化烘烤工艺,扩大省内烟叶供应量,提高烟叶的初烤、复烤能力。增加低焦油含量的卷烟品种,树立全国性的名烟品牌,开发不同个性和风味的中高档雪茄烟。
4.棉麻丝制品产业链。以华润锦华、华成银华、贤成嘉纺、朗瑞丝绸、新世纪丝绸、南充六合等为龙头企业,开发丝绸、丝绢系列产品;以绵阳南山印染、遂宁新绿洲为龙头企业,开发染整面料。
突破苎麻纯纺、多纤维混纺交织以及高档面料的织造、染色、后整理技术和带状精干麻牵切纺生产工艺技术难关,发展天然抑菌、绿色保健、无污染、舒适凉爽的苎麻制品。以大竹金桥、达县智鹏、南国印染等为龙头企业。
注重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时装理念的结合,发展品牌服装。以青白江巨人树等为龙头,培育西服产品链。以德阳琪达等为龙头,发展德阳衬衫产业链。以什邡可可斯等为龙头企业,发展童装产品链。以青岛双星集团等为龙头企业发展休闲服产品链。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快培育服装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力度,着重在丝、棉、麻制品印染、后整理及服装面料等薄弱环节进行突破,研究易护理高档丝绸产品整理技术,改善产品的服用性能,开发功能性丝绸产品,培育大型服装生产企业。
5.皮革制品产业链。重点发展汽车装饰、服装、皮鞋、沙发、家具、箱包等皮革产品,带动猪皮、牛皮、羊皮加工业的发展。以乐山振静皮革、乐山瑞鸽皮革、成都立申、成都科嘉皮业、成都艾民儿鞋业、成都岚牌等为重点企业。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引导皮革制品向生产、生活用品的系列化、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方向发展。提升制革及皮制品加工水平,积极培育四川皮革制品的知名品牌,壮大鞋业产业集群。
6.竹木制品产业链。
(1)家具制品产品链。重点发展新型环保装饰材料、实木家具、板式家具、办公家具、藤家具等产品。利用传统木材,模仿制作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实用价值的家具精品。以全友家私、成都双虎、明珠家具、好世纪家私、三叶家私、新蓝天家私等为重点企业,以成都八一家具城、太平园家私广场等为销售集散地,以四川国栋、升达木业等企业为配套协作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艺、玻璃、塑料、纺织等材料配套使用,设计制作精细手工、现代时尚风格的精品家具和西式风格家具。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环保的家具产品,打造四川家具知名品牌。
(2)竹制品产品链。重点发展竹子制浆造纸、纸、纸板及纸制品,发展竹编胶合板、竹地板、人造板、竹工艺品。以永丰纸业、宜宾纸业、崃山纸业、南充富达竹业等为重点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根据纸浆竹资源分布状况,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布点制浆造纸企业。完善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提高造纸、制板水平,培育国内领先的骨干龙头企业。搞好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纤维板、竹纤维等新产品。
7.旅游纪念品产业链。重点发展以蜀锦蜀绣、丝绸工艺品、工艺扇、竹藤草编、根雕等具有四川人文、自然特色的旅游商品。以成都蜀绣、成都蜀锦、广汉三星堆艺术品、刘氏竹编、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成都天和银楼、成都艺良雕塑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企业。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开发体现我省旅游景区特色,蕴含古蜀文化、佛教文化、三星堆文化、藏羌文化内涵和具有大熊猫、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旅游产品,综合运用“银、漆、绣、竹、锦”等传统工艺表现形式和传统技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提高产品规模和档次。在设计、工艺技术、规模发展和质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推动旅游产品向中高端发展。
8.中药产业链。
(1)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标准物提取环节:重点发展川产地道中药饮片。以绿色药业、国嘉药业、禾邦药业、绿禾药业、迪康药业、四川银发、吉安康药业、三勒浆药业、永安制药、省中药材公司、省中药饮片公司、攀西药业、养麝所等企事业单位为龙头。
(2)中成药及相关健康产品生产环节:
重点一——心血管疾病用药:以地奥集团、雅安三九、升和制药、康弘制药、中汇制药、华西药业、志远广和、天台山制药、美大康药业为重点。培育发展地奥心血康胶囊、参附注射液、乐脉颗粒、心达康片等优势品种。
重点二——抗病毒及流行病用药:以光大制药、康弘制药、迪康制药、雅安三九、升和制药、金鼎药业、地奥集团、恩威制药、蜀中制药等企业为重点。培育发展抗病毒颗粒、一清胶囊、复方板蓝根颗粒、银黄含片、儿感颗粒、殷泰洗液、洁尔阴洗液、足光散等优势产品。
重点三——健康产品:以成都华神集团、三勒浆药业、泰华堂制药、康福来制药、艾丽碧丝制药为重点。培育发展三七通舒胶囊、活力苏口服液、三勒浆口服液、六位地黄胶囊、首乌延寿片、红景天胶囊等优势产品。
发展和弥补环节:积极培育中药生产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进中药材种植基地配套建议及其GAP认证,提高药材生产规范化、品牌化种植的集中度;加大中药产品创新工作力度,在提取、分离、纯化等高新技术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二)产业布局。以成都市为中心,连接德阳、绵阳、乐山为一体,形成腹心地带,加速攀西、川南开发,扶持盆周山区。要以粮油、畜禽(蛋奶)、果蔬、茶叶、中药材等加工为重点,同时发展具有产地资源优势的烟叶、棉麻、蚕桑、皮革和竹木制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粮油:我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2005年我省粮食总产量3409万吨,居全国前茅。由于人口多、畜牧(饲料)和酿酒业发达,所以又是粮食的消费大省。根据我省粮油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进行粮油加工区域布局。其中,水稻:我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以水稻为主)已在我省全面启动并取得成效,2005年我省稻谷产量为1526万吨。川西平原、川中的高中档优质稻,攀西安宁河流域的高档优质稻,川东南再生稻、地方特种稻和川东北地方特种稻是我省的四大优势水稻产区,以上述区域为重点,建设大米和稻谷的深加工企业,提高大米的品种、档次和稻谷综合化利用水平。油料作物:油菜是我省最主要油料作物,2005年我省油菜(籽)产量为168万吨,位居全国前茅。油料的生产加工宜以川西平原及川中、川北、川南等丘陵地区的优质油菜的产区为主,结合中东部地区的种植和加工经验,合理布局加工区域。具体是在成都、德阳、南充、达州等市发展优质低芥酸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的生产,在绵阳、遂宁等市发展化工专用高芥酸菜籽油加工。小麦:在攀西、川南、川西(含眉山、乐山)等地布局建设优质小麦加工基地,在攀西、川南等地发展低筋小麦和酿酒专用软麦生产。薯类(红薯和马铃薯):生产优势区域是川北(南充等)、川东(资阳、内江、达川、巴中等)、川西北(绵阳等),在这些区域布局建设薯类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开发、淀粉深度加工利用(如变性淀粉、发酵食品、燃料乙醇等)及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优质专用马铃薯的优势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川西南山地(凉山州等)和盆周山地(达州等),可在这些区域重点建设高淀粉加工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同时配套建立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淀粉加工企业。
畜禽:我省的生猪、水禽、肉兔出栏及肉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耗牛养殖最具特色。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是优质肉猪的产区,产业布局围绕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猪肉食品生产。高原畜产品以川西北的甘孜、阿坝两州和攀西地区的凉山、攀枝花两州市为重点,建设牦牛肉、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并开发皮毛加工。在秦巴山地区和川西南丘陵地区的巴中、广元、南充、资阳、眉山、成都、乐山、德阳、达州等地建立优质肉牛、肉羊产区和加工基地。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达州、南充、广元的优质奶牛养殖有优势,在这些区域合理建设一批奶制品加工企业,形成我省奶制品区域性、块状发展布局。
水果:2005年全省水果总产量415万吨,建设有优质脐橙、红苹果、梨、柠檬、猕猴桃等水果种植基地。以成都平原东面龙泉山脉水蜜桃、枇杷、草莓,攀西芒果、葡萄,川南(如泸州)荔枝、甜橙,川西北河谷地带(如阿坝、甘孜等)优质红苹果、甜樱桃和优质梨,川中、川北早熟梨和弥猴桃,川东(如南充等)及盆周丘陵区(如眉山、乐山等)柑桔等为优势和特色水果产区,建立果汁、水果食品加工(如罐头、果醋、果酱、果干、葡萄酒等)企业,同时对水果副产物如果皮渣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生产果皮油、膳食纤维、类黄酮、类柠檬苦素及SCP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初步实现无废弃开发。
蔬菜: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作为我省的优势经济作物,蔬菜加工产业布局应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和德阳、绵阳、乐山等地的高经济价值蔬菜,攀西地区优质早熟蔬菜,川南泸州、宜宾反季节蔬菜,汶川、理县等盆周高山河谷区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和蔬菜的生长特性,围绕这些地区适当布局蔬菜的加工区域,形成优势产业带。抓住消费者饮食结构和口味的变化,发展山野蔬菜和高档特色食用菌加工;依托传统产地的资源优势,在成都、通江和青川等市、县积极发展双孢蘑菇、香菇、银耳、木耳等菌类产品深加工。
茶叶:我省产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2005年茶叶产量9.79万吨,居全国前茅。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我省初步形成了川西、川南和川东三大茶叶产业带。而2002年启动的“茶叶双百工程”项目,为建成西部茶叶创汇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茶叶加工布局重点在川西地区(乐山、眉山、雅安和成都等)和川南地区(宜宾、泸州等)加工名优绿茶,在川东北(绵阳、巴中、达州和广元等)加工发展优质富硒茶,在川中(犍为、荣县)加工优质茉莉花茶,在川西、川南地区(雅安、宜宾等)加工发展边销茶。
烟叶:四川具有适宜种植优质烟叶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烟叶品质优良,品种齐全,2005年我省烟叶产量18万吨。产业布局以凉山、攀枝花、泸州、宜宾、广元这5个优质烤烟主产区为重点,将其建设成为四川烟叶原料生产加工基地。达州、巴中地区发展品质优良的白肋烟;攀枝花地区发展优质烟用香料。
棉麻:2005年四川的棉花产量为2.78万吨,主要集中在遂宁、南充和资阳等市。全省麻类产量为3.7万吨,且以苎麻为主,达州是集中产区。产业布局建设应围绕产地的资源优势,在遂宁、达州等市建立棉麻纺织布料初级加工企业,结合当地环保规划适当建设印染企业,为成都、德阳、什邡等地的服装加工企业提供产业配套。
中药材:我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类多、质量好,2005年药材产量为29.57万吨。1999年在四川建立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以来,先后启动并实施了30个示范区,投入资金在3.5亿元以上,形成了川中(发展川芎、麦冬、附子、丹参);盆周山区(发展黄连、天麻、金银花、鱼腥草、牛膝);攀西地区(发展薯蓣、芦荟);川西北高原(发展川贝母、红豆杉、红景天等)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在诸如成都地奥、成都康弘、四川迪康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加工布局已形成了以成都平原为主、高端成品药加工为主的态势。因此,应就近在这些产地内建立药材初加工企业,在改善加工布局集中单一的同时,在产业上游建设配套企业集群,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初级和终端加工协同发展,获取成本竞争优势。
蚕茧:我省蚕桑养殖历史悠久,分布面较广,2005年的蚕茧产量为9.8万吨。产业布局以攀西、川西北和川南三大优势养蚕区为主,在南充、绵阳、德阳、资阳、内江、乐山、宜宾等市建成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绸、服装产业化基地,同时开展其综合利用。
皮革:我省的畜牧产品加工业为皮革制品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产业布局围绕成都、乐山两市的皮革制品企业,开发装饰皮具、服装、鞋帽和箱包等皮质产品。
竹木制品:四川的竹资源丰富,产地较广;林业资源主要集中在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带。产业布局应围绕成都、宜宾和乐山等地的竹木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木制家具、竹地板、造纸纸浆、纸板、竹胶合板和竹工艺品的生产加工。
六、推进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
1.加大对龙头、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消除龙头、重点企业跨地区扩张的体制障碍,通过支持骨干企业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重组和产业整合,培育一批能够带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龙头、重点企业服务和问题解决机制,支持龙头、重点企业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在能源、运输、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上予以倾斜,发挥其资本扩张、产业聚集、产能扩散能力。
2.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企业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推广和应用。扶持一批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机构,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自主知识创新,针对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科技协作与攻关,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提高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深化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鼓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合作。重点推广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用五年时间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等从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3.培育打造知名品牌。把龙头、重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措施。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发展工业设计、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提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企业到产品销售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建立科学的名牌产品测评机制,对获得国家级工业品牌的企业予以奖励和相关优惠政策,搞好省级工业品牌的评选、发布和推荐活动。严厉打击假冒品牌的违法行为,重点加强食品市场秩序的整顿。
(二)大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1.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进程。根据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对生产原料的需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专业化规模生产,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提高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构建稳定的优质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切实做好原料生产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将农田排灌、温室大棚、交通道路、低压电网和信息通讯等作为建设重点,改善生产条件,推动原料生产基地按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式生产。
2.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展。在农产品加工业领域,要大力延伸产业链,不断优化产业组织模式。增强主要产品的种养、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主要环节的联系,着力扩大产业链的生产加工的规模,按补缺环节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用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上述多个产业链和相关的产品链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的主要支撑。
3.大力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对列入规划的重点投资项目,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融资担保、税收优惠、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征或优惠,尤其对出口创汇贡献大的企业,商务、税务部门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要统一纳入地方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对占用土地进行永久性设施建设的,按非农建设用地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进行非永久性设施建设,且对耕作层不造成破坏的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区域。
1.加快发展区域集聚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促进工业与种养业联动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块状经济,使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也成为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品销售中心,促进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业块状经济快速形成。鼓励以共享区域性特色名优产品品牌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营销协会、生产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在全国或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工业园。
2.培育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区域。各地继续大力支持中国名酒企业巩固品牌优势,扩大优势企业酒类产品的经营规模,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块状经济。重点支持成都平原经济区和成渝经济走廊建设肉食品加工业集聚区,逐步形成肉食品加工业的总部经济模式。着力打造成(都)南(充)高速路沿线纺织工业经济走廊,培育壮大成都、遂宁、南充、达州等地纺织印染及服装产业带。挖掘和提升遂宁棉纺织生产优势和南充的丝绸生产优势,支持南充“中国绸都”和达州苎麻工业园建设。加快中国西部服装工业园和成都纺织印染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培育青白江西服、新都休闲装和大邑运动装等特色服装生产集中区。加快8大商品竹基地建设,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壮大成都“中国女鞋之都”、家具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地区皮革业和竹木制品等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川渝中烟系列优质香烟品牌,支撑攀西地区等地发展烟叶产业专业化生产。其它农产品的优势产业(产品)链,都要按照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原则加快集聚发展。
(四)加快市场化步伐,构建新型流通体系。
1.大力实施订单农业。以利益为纽带,培育以农业股份制企业、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主体,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体系和贸工农为一体的新型经营格局,企业通过付息、分红等形式将经营环节获得的利润返给农户,建立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实施订单农业,鼓励农户或专业化合作组织与工业企业签订生产订单,建立稳固的契约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维护双方权益。
2.构建新型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中心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壮大产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组织规模,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适合大宗农产品和鲜活农产品需要的专供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物流模式,在巩固西部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东部沿海市场和海外市场,扩大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范围,确保农产品进出川通道畅通,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形式的商品推介会、交流会、展销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品宣传推广力度,逐步构建适应消费增长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五)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各级财政要通过贴息、投资参股、有偿资金与无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支持农产品加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担保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我省各级政府融资担保机构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倾斜,着力破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矛盾。加大招商力度,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吸引外地、外商资金,多种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项目。鼓励企业运用多种融资工具,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资本经营和直接上市融资。
(六)强化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1.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米、面、食用油、茶、酒类等食品生产企业施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QS标志)。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2.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建立既符合我省省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引导地方和鼓励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省级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在农产品加工、流通、消费领域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包括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以及产品质量的企业、地方、国家标准,逐步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实施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
4.建立对农产品加工品标准动态跟踪制度。掌握加工品国际标准体系发展趋势,特别是主要输出地的标准动态。组织专门力量,重点跟踪国际标准组织以及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加工品标准体系发展动态,为及时调整我省进出口贸易策略,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各种社会化专业组织在提供生产资料供应、销售服务、市场准入、品牌建设、技术交流服务、价格协调、利益调解、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会中介咨询机构。支持发展生产资料供应、生产技术服务、销售市场服务等领域的社会中介咨询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农产品种植、贮藏、加工、销售方面,为农户提供产销信息、优良品种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服务。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四日
资料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转载时间:2013年08月14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