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农产品流通规划文库
北京秦藤物流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政策与规划文库 物流研究书库 物流研究文库
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
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支柱目标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规划,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大循环中抢占位置,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乘势快上,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四平市2004?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和《四平市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纲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与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基础和环境的分析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培育支柱产业为指针,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农产品加工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精深产品加工方向发展。建设成绩斐然。到2005年末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8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户,55户规模企业固定资产17亿元,职工12000人,实现总产值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四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我市两大支柱产业之一。龙头企业培育步伐明显加快,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2户,2亿元以上企业8户,年可增加转化粮食21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量的35%。年屠宰加工生猪330万头,占全市生猪出栏61.5%,年屠宰加工牛26万头、羊万30只以上。“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十五”初期确定的“经济总量明显增长、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产品档次明显提高”的预期目标,奠定了“十一五”支柱产业的基础。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粮食精深加工、畜禽屠宰及深加工、饮料及酒、酒精制造业等三大行业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新格局。一些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省上游,淀粉、啤酒、酒精等主要产品产量在全省的位次均有提高。2005年淀粉产量达45万吨、啤酒产量达29万吨、酒精产量达15万吨。
 
2.企业结构有所改善,建成和壮大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带动了全行业的发展。
 
3.食品工业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了农业的发展。2005年,食品工业玉米转化能力可达160万吨。
 
4.依托资源开发成果显著,特色食品产业初步形成。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吉林老工业基地既有历史形成和积累的矛盾,也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开发能力不够。二是企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总量不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二,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第三,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缺乏持续改造能力。三是品种少,技术水平低,雷同现象严重,缺乏自身产品特色;四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够。一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二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三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四是非公有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五是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六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困难,发展接续产业难度较大。加工档次低,产业关联度低,城乡结合度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不顺畅,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没有形成。城市相当多企业苦无门路,厂房、技术、设备闲置,而农村资源不足,亟待借助外力开发。
 
此外,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和“官本位”束缚和影响仍较严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方法及发展环境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展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不够。
 
(三)有利条件
 
1.国家近年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给予了诸多扶持政策;
 
2.我市农副业资源富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属于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3.该产业有极强的带动功能。
 
4.四平市农牧业发达,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粮食总量在57亿斤左右。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思路
 
基于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形势的判断,未来几年将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结合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实际,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农业技术高新新化和开放型农村经济的新趋势,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围绕由“快走”变“快跑”的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坚持多元启动、多元发展,抓大企业、抓大项目、加速建设以粮食、生猪、肉牛、肉禽、果菜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群,选好产业领头军,使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小龙变大龙,大龙变巨龙,加快推进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把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推向一个新发展阶段,加快实现由“快走”变“快跑”的目标,奋力开拓,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省内最大最强,最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由“原”字号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发展格局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多极增值,促进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提升我市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发展原则
 
--坚持非均衡发展原则。迅速壮大龙头企业群,要避免建设上“平面推进”,重点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相对雄厚、资源优势明显的区域进行布局和建设,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按照市场需求开发项目、组织生产,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支撑作用产业的发展,优先考虑对主导产业起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
 
--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多行业、多层次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开发建设。
 
--坚持互惠互利原则。着手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龙头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调动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的积极性,增加动力,激发活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注重保护与开发并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原则。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是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裂变”的初期。农产品加工可以说是我市真正的潜在优势,经过“十一五”的努力,与其它产业相比,与我市的经济关联度更强,完全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动国民经济的龙头企业。
 
围绕“两大基地和三大体系”建设,到2010年建设完成100个重点项目,预计投入620亿元,把我市建成国内最强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0年,具有较强牵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力争达到30个,加工转化粮食30亿公斤,加工转化畜产品占出栏总量的40%,产值达190亿元,利税50亿元;牵动种养农户4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0%以上;种养农户实现总收入90亿元,占农户总收入的6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村经济总量、经济质量、经济效益有较大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四)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人民消费观念和食品结构转变,食品行业将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当前我市食品工业已形成了以烟草、啤酒、淀粉、酒精、方便食品为主的食品及食品加工工业。“十一五”时期主要是对这些企业和产品要进一步上水平、上规模,开发新品种,努力提高效益。重点是以宏宝莱品牌为龙头,在促进粮食就地转化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奶制品、肉类加工,尤其是方便熟食制品的加工方面创出自己的品牌,还要开发畜产品的付产品如毛、骨、皮的加工;另外还要改变粮食深加工只停留在加工淀粉、酒精等几个的简单的品种的局面,要进一步开发抗生素、食品添加剂(柠檬酸)、药用、食用氨基酸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肉类产品开发和壮大饮料酒企业规模为重点,投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乳精深加工五大产业,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农产品加工业建成第三个支柱产业。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预期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粮食加工能力预期达到粮食产量的60%。
 
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建设四个重点区域、集中开发五大系列44个产业化龙头项目。根据我市区域间的农业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等多方面的差异,农产品加工业分布为:
 
1.四个区域中心。加快建设公主岭、双辽、梨树、伊通四个区域中心,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整体实力较强的中等规模城镇群。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行差别化竞争和互补性发展策略,高起点、高标准筹划、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的重大项目,以此改造提升并创新优势产业,形成各县市城镇发展的特色。
 
公主岭、伊通要发挥近长春的优势,形成玉米、生猪、肉禽、果菜、酿酒等五方面的农副业产业化体系。
 
梨树、双辽两市以开发绿色无公害产品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和壮大农业产品加工企业。
 
2.两个特色专业园区建设。把特色专业园区建设作为战略安排。一是循环经济示范区。总面积50万平方公里,设3个功能区,即: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区、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区和多功能服务支撑区。二是作为战略性安排,启动“纳米谷”专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先进农产品转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重点,引进国内高层研发机构和人才,大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工艺和共性技术攻关,形成先进农产品科技成果孵化器基地、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形成优势品牌产业群。
 
3.四个重点区域:围绕城市市场,搞好沿线、沿边开发,建设“长平经济绿色食品带”、“长郑经济开发带”、东部半山经济区和西部草原经济区。
 
(1)“长平经济绿色食品带”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猪禽产品深加工、饮品加工。
 
(2)“长郑经济开发带”重点发展蔬菜、水果、乳品、禽类产品的精深加工业。
 
(3)东部半山经济区重点发展以牛、鹿、水果、山野菜、非金属矿为主的加工业。
 
(4)西部草原经济区重点发展羊、牛、禽、中药材、小杂粮为主的加工业。
 
(五)重点工程项目
 
4.五大系列44个重点工程
 
(1)粮豆深加工项目重点建设公主岭黄龙公司总投13亿元的年加工玉米65万吨的黄龙工业园项目及红嘴集团公司、梨树新龙酿酒公司等玉米、大豆、花生为原料的精深加工项目20个,主要开发生产淀粉、变性淀粉、淀粉糖、玉米黄色素、甲基丙烯酸甲脂、酒精、玉米油、精制大豆油、花生油、卵磷脂等产品,年加工玉米、大豆、花生能力达到300万吨,项目总投资39亿元,新增产值87亿元、利税33亿元。
 
(2)畜禽产品加工项目重点建设伊通总投9843万元年加工300万张鹅绒裘皮、五洲禽业总投1.2亿元年加工生产800万支朗德鹅加工以及公主岭华正集团、五洲禽业、双辽食品公司等以猪、牛、禽为原料的加工项目9个,主要开发生产PIC猪肉及深加工产品、九香系列产品、阿奔乳业等系列产品,年加工猪330万头、牛20万头、鹅2000万只、鸭1000万只,项目总投资34亿元、新增产值87亿元、利税16亿元。
 
(3)饮品项目重点建设四平宏宝莱项目、金士百公司等加工项目7个,主要开发啤酒、饮料、乳粉等产品120万吨,项目投资2.1亿元,新增产值5.2亿元,利税1.2亿元。
 
(4)药品和保健品重点建设年产5000公斤梅花鹿茸素等5个梅花鹿系列产品加工项目,项目投资4亿元,新增产值15亿元、利税13亿元。开发滋补型和保健型药品及化妆品。同时要搞好双辽市麻黄草人工种植深加工项目、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5)果菜加工项目重点建设铁东区冻干蔬菜、公主岭春发食品公司等以豆角、红干椒、大蒜、苹果梨为原料的加工项目5个,主要开发生产速冻保鲜蔬菜、辣椒油、大蒜油、红色素等精深加工产品,年加工蔬菜10万吨,项目投资2.7亿元,新增产值6.2亿元、利税1.8亿元。

三、发展保证措施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在落实上下功夫。
 
(一)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用加工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核心是建设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着眼于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新形式,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高技术、外向型”的思路,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步伐。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围绕畜禽产品、玉米、大豆、花生等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度开发,在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相对雄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进行布局和建设,实现区域突破,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培植和建设产值超亿元企业30个,其中:
 
(二)加快推进加工企业与基地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密切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真正把基地作为加工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支持加工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加工企业积极探索与农户联结的新机制,引导和扶持加工企业通过契约联结、资产联结等形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基地建设要围绕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按照合理半径和区域资源优势,实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通过“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方式组织生产。要按照“多乡一品”的思路建设基地,重点建设粮食、畜产品、中药材、果菜、特产品等生产基地。加强优势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优质、专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创造一大批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种养殖、质量监测、加工等标准化体系,逐步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农产品国际大循环、大流通、大竞争。
 
(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要实现用工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手段。一是要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按照企业办科研的发展思路和方向,积极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二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要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多元化发展。对农民进行科技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和应用科技的本领。三是要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开发食品和营养保健食品、医药、生物工程、化工及精细化工、服装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系列开发、梯次开发、深度开发的新格局,促进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四是要加强品种引进培育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省农科院的智力优势,千方百计建立起抗逆性、适应性强的良种体系,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畜禽新品种的改良步伐,为生产高质量产品奠定基础。
 
(四)加快建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投融资新机制。重点解决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瓶颈性因素。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导向”的投资新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埠资金、技术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充分发挥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农村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农户和社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聚集。积极探索新的资本聚集方式,优化整合现有资产,盘活存量、扩大增量,采取一切方式对资产进行有效运作组合,通过加速资金的积累,带活龙头,牵动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
 
(五)加快建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加强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切实纳入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工程,着力加以推进。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制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市场,清理整顿面向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各种收费,减轻加工企业的负担,改善龙头企业的经营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讲话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加强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消除本位主义,克服部门利益,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战略的顺利实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计划、财政、经贸、外贸、土地、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各司其职、转变职能、协调配合、改善服务,共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四平市人民政府
转载时间:2013年0809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