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农产品流通规划文库
北京秦藤物流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政策与规划文库 物流研究书库 物流研究文库
关于西藏自治区 “十一五”时期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农牧厅关于西藏自治区
“十一五”时期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藏政办发〔2007〕92号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自治区农牧厅关于《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五日
 
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
自治区农牧厅
 
为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时期全区农牧业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确定农牧业科技工作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牧业科技发展的新跨越,实现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西藏自治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西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西藏自治区党委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藏党发(2006)15号)和《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农牧业科技发展现状
 
(一)成绩与问题
 
“十五”期间,我区围绕全面建设农牧区小康社会和农牧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牧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实现了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由“九五”时期的25左右提高到321
 
1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新加强
 
“十五”期间,全区农牧业累计完成各类科研课题420多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80项,其中获国家级的7项,获省部级、自治区级92项,29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不同区域建立了农牧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区5个、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47个。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3个,为大面积推广良种奠定了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新成就
 
“十五”期间,以良种良法技术组装和集成为重点,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向纵深发展。农业种子工程、农机化工程、沃土工程、牲畜温饱工程、肉食工程、乳品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及地膜覆盖、旱作农业、种子加工包衣、复种套种、秸秆微贮、冻配改良、牲畜短期育肥、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等一批实用技术在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各项技术的有机结合和综合配套应用水平得到新的提高。共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14万亩,良种推广面积达250 万亩,良种覆盖率达80 ,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得到有效控制;禽畜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体系初步建立,改良黄牛存栏总数达28 万头、改良绵羊43 万只,禽畜发病率明显降低,成畜死亡率逐步下降,仔畜成活和牲畜出栏率较大提高;推广太阳灶28280台;小型风力发电135套;太阳能热水器46套。农牧区实用技术普及率达60以上,为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
 
3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十五”期间,一是重点加强了优质青稞、牦牛、绒山羊、藏系绵羊、干果、食用菌、藏药材、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了青稞啤酒、青稞营养食品系列、牦牛肉干系列、芫根系列产品等,优化了农牧业产业结构,使一系列新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二是带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全区扶持自治区级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地(市)级龙头企业达50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余家,延伸了农牧业产业链,提高了特色产业的转化增值水平。特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4农牧民科技培训实现新突破
 
“十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民素质教育,以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绿色证书教育、青年农民教育、妇女教育、农业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牧民的科技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和乡土管理人才,农牧业科技普及率达到50以上。用于农牧民培训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累计培训农牧民骨干15万余人,实用技术普及培训1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和经营理念在农牧区的推广普及。农牧民培训力度的加大,带动了农牧民转移就业,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2006年全区劳务输出总人数达70万人(次),收入达8亿元。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农牧业科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储备少;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手段落后,成果转化率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紧缺,科技服务能力弱;农牧民文化素质低,科技意识淡薄,适应市场能力低等,必须在下一步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农牧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为农牧业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将科技进步提升到全局性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全区科技大会明确提出了“引创结合、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支撑发展”方针,将农牧业科技进步作为“一产上水平”的重要措施,提高了农牧业科技工作的战略地位。农牧业科技工作迎来重大转折和加快发展的机遇。
 
2我区农牧业科技体系不断完善,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五十多年努力,我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培养了一批农牧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全区共有农牧业科研机构12所,涉农学术团体7个,自治区、地、县三级农牧科研推广机构151个,农牧科技人员1734名。一支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科研和推广体系基本形成,为农牧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凝聚了能量,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3援藏工作重心向基层转移,支援“三农”的力度加大
 
各对口援藏省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加快农牧业产业建设、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援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全国农业援藏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科技援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时期农牧业和科技援藏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必将给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农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农牧业科技提供了新的舞台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进一步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农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必然会形成对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强烈需求的态势。农牧业科技创新与进步,已成为推进农牧业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农牧业科技内涵和外延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必将为开辟农牧业科技领域提供新的舞台。
 
(三)农牧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1“十一五”末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步入全国中等行列的任务,给农牧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是全区农牧业由加快发展迈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农牧业生产总值将由“十五”末的6774亿元增长到88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78元增加到3820元以上,步入全国中等行列。为此,农牧业科技必须解决创新相对滞后、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适应农牧业产业升级,提高农畜产品竞争能力,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发展的需求,调整科技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农牧业科技必须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2大幅度提高全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给农牧业科技提出新的挑战
 
目前,我区农牧科技贡献率仅为321,低于全国159个百分点,且差距继续拉大。种植业方面,以青稞为主的粮食作物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滞后,小麦品质改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畜牧业方面,畜种的良种覆盖率很低,牦牛为12,黄牛改良为21,绵羊为3,绒山羊改良为16,牧草的良种选育仍停留在引种试种阶段;园艺方面,保护地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多分布在地(市)级城镇周围,果树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长期未得到更换与推广,以核桃为主的干果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刚开始起步等,科技成为农牧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亟待提高。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牧业的“四个转变”,即: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效转变、从原始饲养向现代经营转变、从自然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3创建西藏品牌,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农牧业特色产业的快速起步与发展,给农牧业科技带来新的挑战
 
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农产品的销售和转化问题,但由于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生产方式多处于传统手工或家庭作坊阶段及初级加工层次,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程度低,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技术不健全;农牧业生产结构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生产与加工环节脱节。提高农畜产品加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打造品牌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和全区科技大会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首要任务,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经营现代农牧业,用产业开发的理念搞活农牧区经济,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农牧民增收”的思路,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坚持“引创结合、重点突破、夯实基础、支撑发展”方针,提高现代农业物资装备水平,提高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推进农牧业科技发展新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针对资源优势,瞄准重点领域和技术,集中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攻关,尽快实现重点突破;又要为全区“一产上水平”,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推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标准化进程,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引进立足于急需、适用、先进,创新立足于特色、优势、重点的原则。推广、生产单位要引进国内外、区内科研、教学单位的新品种、新技术;科研、教学单位要立足区内特色农牧业加快原始创新,加强国内外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引创并举,引创结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3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我区正处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科技正迅速向农牧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渗透。要加快转变进程和步伐,必须实现传统技术与现代农牧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在依靠现代农牧业技术提升传统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农牧业技术作用。
 
4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相结合的原则
 
农牧业科技既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立足实际,解决当前生产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又要体现前瞻性,解决未来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生产和自身发展问题,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储备,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农牧业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农牧业由注重产品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增长并重转变;由注重产前、产中技术,向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程技术并重转变;由常规种养业单项服务向为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全程服务转变;由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
 
力争“十一五”末,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科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引进、集成和创新成果5项以上;选育农作物新品种5个,优质饲草品种3--6个,改良畜禽品种2--3个;转化农牧科技成果10项以上,示范推广农牧业新技术10项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完成25个粮食主产区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主要家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25,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推广农村沼气20万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25万人(次),实用技术普及培训150万人(次)以上。
 
三、农牧业科技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支撑“一产上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和加强科技成果贮备。
 
(一)为“一产上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1为“提高粮油单产行动”提供科技支撑
 
(1)加强粮油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应用。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良种生产能力,推动良种覆盖率、统繁统供率和精选包衣率。“十一五”期间,选定青稞、小麦和油菜主推品种,按照粮油作物良种生产“三级繁育”、“四化一供”的要求,建立稳定的良种繁育基地14万亩,使种子精选、包衣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0%.
 
(2)加快粮油作物生产标准化进程。开展粮油作物主推品种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以技术标准为基础,以提高产量、质量和无公害为目标,制定生产技术规程,逐步规范生产行为,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3)改革耕作制度。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推广轮作倒茬、复种绿肥、保护性耕作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开展积造农家肥,推广秸秆高温堆肥技术,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完善灌排设施配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确保粮油作物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发展。
 
(4)推广农业机械作业技术。引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新型农机具,提高种子处理、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推广农业机械耕翻耙地技术,全区农田机械耕耙面积达到70以上;推广机械播种、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播种、施肥面积达到80以上;推广机械收割和机械联合收割技术。粮食主产区三项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
 
(5)加强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建立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防疫、病虫草鼠害控制、农药安全使用与检测体系。坚持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农业和生物综合防治的原则,严格控制生物灾害,将主要粮油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生产安全。
 
2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牦牛高效养殖。推广繁育综合技术,开展舍饲半舍饲育肥技术、疫病防控技术,加速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步伐,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牦牛养殖效益15%--20%.
 
(2)黄牛改良与高效养殖。重点加强黄牛改良、饲草(料)种植、饲养管理技术推广。新增改良黄牛20万头,提高个体奶产量30%--40%.
 
(3)藏西北绒山羊本品种繁育及高效养殖。加速藏西北绒山羊繁育与种畜推广,示范推广藏西北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使藏西北绒山羊个体产绒性能提高15以上。
 
(4)绵羊高效养殖。加快澎波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品种的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阿旺藏系绵羊的品种繁育推广;开展西藏草地型绵羊高效养殖技术,提高产肉、产毛性能,开展肥羔生产,提高养羊效益。
 
(5)猪禽标准化养殖。重点抓好优良猪禽品种及其技术引进、品种改良、高效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普及推广,提高猪禽生产效率。
 
(6)饲草料生产与加工。推广饲草青贮、氨化加工技术。通过引进筛选出优良牧草品种3--6个,建立牧草良种繁育基地、饲草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
 
(7)重大畜禽疫病监测预警与控制。加大重大疫病疫情快速检测、早期预警力度,引进与应用关键性控制技术,推广禽流感、II型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的防控技术。
 
3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农畜产品加工。实施青稞深加工与产品开发;推广牦牛肉分割、预冷肉及内脏、油脂、毛骨血等综合加工技术;藏毯工艺制作及皮毛绒类制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加强糌粑、酥油茶、青稞酒、荞麦饼、风干肉等传统地方风味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包装工艺改造,形成一批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农畜特色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2)特色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抓好现行生产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制定一批先进实用生产技术规程的地方标准,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应用步伐;建设一批优质青稞、油菜、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加强牦牛、绒山羊等特色畜禽的标准化饲养技术的制定和示范推广,探索和推广藏猪、藏鸡的集约化饲养技术。
 
(3)特色农畜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野生大麦、半野生小麦、鸡爪谷、核桃、黄牡丹等植物种质资源,松茸、冬虫夏草、红景天、天麻等保健药用植物(菌类)资源,牦牛、绒山羊、藏獒、藏猪、藏鸡等畜禽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建立保护区,有效保护物种资源。
 
(4)设施农牧业。通过现代化农牧业设施装备与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与集成创新,创造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可控环境和适合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发挥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的生产潜力,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为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4为构建生态农牧业提供科技支撑
 
(1)天然草地的保护与恢复。控制草场沙化退化趋势,开展天然草地补播、施肥与围栏封育等改良技术示范推广;开展草地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开展农田、草地鼠虫害、蝗虫等有毒植物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为牲畜饲养提供安全保障。
 
(2)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加工副产物等农牧业废弃物的利用,发展农牧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引进安全、高效、生态型农牧业投入品,减轻对农畜产品与环境的污染;积极推进绿色植保,开展农田、草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技术推广。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牧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3)加快发展农牧区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农村沼气普及利用技术,开展沼气池、日光温室、改厨、改圈、改厕为主的“一池三改一棚”生态模式高效利用技术引进、集成与示范;示范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资源为主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4)高原水体环境保护。加强高原湖泊、江河、湿地等高原水体环境保护。加强水体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亚东鲑鱼、黑斑原鮡等冷水鱼人工繁殖和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力度,开发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卤虫资源,促进卤虫资源科学、合理、有序、持续利用。
 
(5)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溯源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原产地保护和标准推广力度,建立种养殖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有机食品。
 
(二)为“一产上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1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以发挥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为重点,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建立健全以业绩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考评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充实、配强县级农牧科技机构,加强人才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力度,为促进我区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扩大培训规模
 
紧紧围绕促进农牧区生产力发展的中心任务,搭建农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培训中心、农牧业技术推广部门等优势,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巾帼科技致富工程”、“雨露计划”、“百万中专生计划”以及科技直通车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全面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大面积地推广与应用农业新技术。重点加强对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纪人、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复退军人、致富能手的系统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农牧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以提高科技普及率,扩大培训覆盖面。力争每年培训新型农牧民5万人(次),实用技术普及培训30万人(次)。
 
3提高培训质量
 
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产业发展编写通俗易懂,适合西藏特色的实用技术手册、挂图、影像技术等高质量藏文藏语培训教材,将先进复杂的农牧业适用技术通俗化,使农牧民掌握更多适应的“傻瓜技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层专家团赴基层进行巡回讲座,现场指导生产技术,与农牧民面对面交流,举办科技展览,播放科教片和发放科技书籍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层次和质量,使培训后的农牧民群众都能掌握1--2项种植、养殖、加工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技术水平。逐步建立培训、考核、发证、使用、检查评估相衔接的有效管理与监控运行机制。
 
4拓宽培训渠道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优势,按照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要求,以推进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的方式,拓展培训方式和改进培训手段。建立以高等院校、各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科研院所和推广机构为主体,以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补充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对农牧民进行多方位的引导性教育,使广大农牧民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为“一产上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三)为“一产上水平”,加强科技储备
 
1种养业新品种培育
 
(1)青稞新品种选育。挖掘、筛选、创制特异种质和育种新材料,改进常规育种手段,积极利用生物技术育种,选育出2--3个新品种;引进筛选1--2个β-葡聚糖含量高,高产、抗逆的新品种,支撑优质青稞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工业的发展。
 
(2)冬小麦品质改良。利用已建立的西藏生态型小麦单缺体系统和矮败小麦有效基因控制技术,筛选15--20份优质小麦材料,培育1--2个优质高产品种。
 
(3)加强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定向选择与调控等技术,培育1--2个低芥酸、低硫甙、高油量、高产、高蛋白(双低、三高)的油菜新品种,开展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制种技术,支撑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及其油脂加工业的发展。
 
(4)经济作物育种。加快豌豆新品种选育步伐,加强蚕豆、马铃薯、玉米、荞麦、向日葵和甜菜等作物的引种筛选,尽快用于生产。
 
(5)牦牛种选育。建立牦牛良种信息库,重点开展西藏牦牛营养代谢和遗传多样性等基础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开展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利用野牦牛以及优良牦牛品种改良家养牦牛生产性能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西藏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和饲草饲料体系,为藏东北牦牛产业带建设和特色畜牧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
 
(6)黄牛改良。为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大力推广黄牛改良技术,引进优良奶牛品种2--3个;重点解决奶牛繁殖及饲养管理技术,为奶牛产业带建设和现代化奶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7)特色猪禽本品种选育。进行藏猪、藏鸡遗传资源保护、筛选与提纯复壮等基础研究,开展纯繁扩群和本品种选育,选育藏猪、藏鸡本品种各1--2个;开展藏猪、藏鸡营养代谢方面的研究;建立和完善藏猪、藏鸡、拉萨白鸡繁育基地3--4个。为畜禽产业化经营和产业带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8)藏西北高产优质绒山羊选育。开展藏西北绒山羊遗传性状、生产性能、繁殖性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绒山羊种质资源信息库和绒山羊繁育养殖技术标准,为藏西北白绒山羊产业带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9)西藏绵羊品种改良。开展西藏草地型绵羊本品种选育,巩固和提升草地型绵羊主要生产性能,产毛、肉性能平均提高10以上;开展河谷型绵羊品种选育,加强肥羔生产技术研究,提高产肉性能15%--20,为藏中北绵羊带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0)牧草优良品种引进与培育。重点进行高寒牧草品种选育,培育2--3个新品种并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开展优良牧草品种的引进与筛选,为天然草地的保护建设与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1)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系统研究青稞、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栽培的环境条件、土壤条件、水质条件及栽培措施、施肥用药、管理方法等,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2)主要家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全面探索高原环境条件下牦牛、猪、藏猪、藏鸡、绵羊、绒山羊等主要家畜禽的饲养条件、饲养方法、饲草饲料标准与配比、疫病防治技术,制定主要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3)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已有10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大萝卜、大蒜、甘蓝、丝瓜、南瓜等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高效栽培技术系统研究与组装集成。
 
3农牧业特色产业研发
 
(1)建立特色资源信息库。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化技术,开展特色生物资源摸底调查,结合特色资源潜力分析,建立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库和生物资源类型、分布、贮量、生态与经济性状、濒危状态、产业化潜力等信息库。
 
(2)加强特色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开展特色生物资源基础性研究和自主创新;开展野生稀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开展特色生物的特征与特性、遗传规律、发育机理等研究;开展特色生物资源的集成创新和开发技术研究。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开拓特色产业新领域。
 
(3)特色园艺新品种繁育。开展野生稀有园艺种质资源的人工驯化技术研究;开展地方蔬菜、花卉、果树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开展核桃、沙棘等特色经济林木的繁育技术研究;开展大白菜、大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究。为加快我区蔬菜、果树、花卉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特色农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研究。深入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和技术研究;开展以青稞、牦牛等主要特色优势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开展冬虫夏草、黄绿密环菌等野生经济真菌和红景天等藏药材的人工栽培、贮运与开发技术研究;开展特有动植物资源有效成分分析、提纯、开发利用技术和加工工艺研究;开展产品综合利用和生态型贮运技术研究。为西藏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支撑。
 
4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与安全监测
 
围绕优质、特色、高效农畜产品制定质量标准,面向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因地制宜制定种养技术规程,以现有农牧业成熟技术为基础,完善监测质量标准。加快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四、科技条件与体系建设
 
新时期,我区农牧业科技发展仍处在打基础阶段,要大力整合区内资金,用好用活中央对我区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加快“三大基地”、“三大体系”和“五个平台”建设。
 
(一)加强条件建设,夯实农牧业科技发展的基础
 
1加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区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自治区级农牧业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围绕成熟适用技术进行转化示范;建立自治区级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个、地(市)级示范基地7个,县级示范点73个。
 
2加强农牧业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依托西藏农作物原种繁育场、麦类作物、油菜原种扩大繁育基地和杂粮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重点建设青稞、小麦、油菜原种繁殖基地650亩;建立5个青稞、小麦、油菜新品种一级良种繁殖基地和25个二级良种繁殖基地。农作物一级种子田1万亩,二级种子田13万亩,牧草良种基地05万亩;建立牦牛原种场3个、扩繁场5个;建设5个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建立藏系绵羊原种场4个、扩繁场15--20个,绒山羊原种场3个和扩繁场6--8个;建立藏猪原种保护基地与繁育场3个和藏鸡原种保护基地与种鸡繁育场3个。加强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良种繁育速度与推广,保障种养业良种安全,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3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实施好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把培养和用好人才结合起来,对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等内地8所高校及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扬州大学西藏研究生培训基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藏分院等教育资源,加强农牧业专业技术队伍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在职农牧科技人员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强学术带头人、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西部之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和项目向我区倾斜,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格局,加快我区农牧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提高农牧业专业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二)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牧科技发展环境
 
1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现代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坚持巩固自治区一级、完善地(市)一级、加强县一级、辐射乡镇一级的原则,着重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牧业科技推广机构条件的改善,以建立健全机构、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促进手段升级,功能拓展,能力增强。鼓励农牧区各类合作组织参与技术普及推广,建立以国家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区、地(市)农牧推广机构为枢纽,县级推广服务中心(站)为技术集散地,乡镇以下农技站为技术服务主体的纵向推广网络。
 
2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科技援藏和科技合作的带动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服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农牧科技服务重心下移,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和科技特派员制度。把科技要素和科技智力引入农牧区一线,通过“专家﹢农户”、“专家﹢企业协会”等形式,与农牧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提升农牧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实现农牧区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3加强农牧民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合理整合农牧业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各级院校及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建立由各级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形成自治区、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培训条件,推进农业技能鉴定,不断探索和完善农牧民培训的运行管理制度。
 
(三)加强平台建设,搭建新型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
 
按照装备条件适当超前、建设规模适度、资源共享、高效利用的原则,对我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进行科学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开放使用。
 
1建立集生物基因工程、动物胚胎工程、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特色生物资源鉴定为主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2建立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中试车间、保藏库、特色林下资源和大型真菌研发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3建立以农牧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草地退化治理、农田肥力恢复、农业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农牧业生态环境再造、3S农牧业应用、农牧业环境监测为主的农牧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和优质农畜品种的信息库。
 
4建立以科学数据、科技信息、实用技术、科研成果等为主的信息服务中心。
 
5建立农村服务信息工程。建立农村市场、科技、服务三大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建立自治区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从自治区到地、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健全完善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区农牧业科技产业的发展,要抓住体制改革、人才队伍、科技投入、合作交流、政策法规的关键性措施,逐步建立起推动我区农牧业科技发展实现新跨越的新型保障体系。
 
(一)深化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构建农牧业科技发展新机制
 
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区域创新中存在的结构性和机制性问题,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行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现代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农牧科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对长期在基层从事农牧业技术推广且成绩突出的人员,优先考虑评聘职称,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创新科技推广新方法,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改进工作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承担科技项目,科技推广承包,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维护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合法地位,实行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建立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完善科技中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推行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有偿使用的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二)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建设农牧业科技发展新队伍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环境。坚持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造就一支由学科带头人、技术推广人才、科技企业家、科技能人和科技管理人才组成的农牧业科技队伍;完善自治区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管理制度,建立硕士、博士流动站和硕士、博士工作站,实施“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与政策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建立农牧业科技投入的新机制,促进农牧业科技创新
 
加大政府对农牧业的科技投入,建立农牧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制定社会投资农牧业科技产业的管理办法,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投资农牧业科技事业,支持农牧业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金融、保险业等支持农牧业科技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入,设立农牧业科技投资担保基金;充分利用科技援藏的机遇,加强与援藏省市、部门的沟通,积极争取援藏经费向农牧业科技倾斜。形成多渠道、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四)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国内外科技合作,开拓农牧业科技发展新途径
 
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区内优势科技资源,加强区内农牧业科研机构的联合与合作,互通信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生产中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发挥我区的比较优势,努力拓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空间。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及有关省份农牧业科技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利用内地的科研、人才、技术优势,在人才培养交流、重大项目的联合申请、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努力提高我区农牧业科技的总体素质和水平。加大区内农牧业企业和区外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引进方面取得突破。
 
(五)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营造农牧业科技发展新环境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结合西藏实际,制定科技创新的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在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对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农牧业科技型企业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制定鼓励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牧业科技产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农牧业资源开发持续发展。加强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增强行政执法透明度,强化监督检查,切实抓好推动农牧业科技进步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六)加强领导,为农牧业科技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农牧部门要高度重视农牧业科技工作,把农牧业科技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强研究,保障科技投入。要把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的各项指标列入党政领导年度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各地(市)要根据本规划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本地(市)的实施意见,确保规划目标和工作要求的实现;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区干部群众对科技支撑农牧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促进农牧业科技发展与进步的良好氛围。
 
附件:
“十一五”时期西藏农牧业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一、农牧业技术推广重点项目
(一)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示范与推广;
(二)高原特色畜禽良种高效养殖与舍饲养殖技术示范;
(三)畜禽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
(四)草原鼠、虫、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五)优质牧草新品种栽培技术示范;
(六)特色水产养殖技术;
(七)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技术;
(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药品引进与农作物重大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九)控释、微生物、商品有机肥、多功能肥料引进和土壤肥力培养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
(十)“双低”油菜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
(十一)农作物节水灌溉与高效旱作技术;
(十二)测土配方施肥和农田高效技术利用;
(十三)农业机械引进与应用;
(十四)高效经济园艺作物新品种示范与设施生产技术;
(十五)食用菌高效生产技术示范;
(十六)天麻、丹参等药材人工种植技术;
(十七)农村新能源(沼气、太阳能)利用技术。
 
二、农牧业科研重点项目
(一)特色家畜本品种选育与养殖技术研究;
(二)主要畜禽遗传控制与改良技术研究;
(三)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四)天然草地综合治理和恢复技术研究;
(五)作物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研究;
(六)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食品安全技术研究;
(七)农畜产品贮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研究;
(八)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九)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十)农业资源管理及动态监测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十一)野生真菌人工驯化技术研究。
 
三、农牧业科技支撑项目
(一)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二)农牧区信息服务工程。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载时间:2013年0816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