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十一五”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规划
2010年09月24日
前言
《榆林市“十一五”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规划》是《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本规划以工业强市富民、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榆林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榆林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榆林市“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并综合了榆林市12个县(区)的“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相关资料编制而成。本规划确立了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在榆林新型工业结构中的地位,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了产业布局,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须完成的主要任务和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旨在确保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在复苏中实现快速发展,真正成为榆林新型工业结构中强有力的一翼。
一、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现状、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现状
榆林市传统的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主要包括轻纺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和医药工业等。轻纺工业是榆林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较大、从业人数较多的行业,拥有精纺纱绽1万枚,粗纺6000枚。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曾达到年产精纺呢绒240万米,粗纺呢绒60万米,毛毯35万条,精纺绒线1400吨,无毛绒70吨,羊绒衫10万件,羊毛防寒制品100多件。造纸和皮革两个行业也曾是榆林轻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以沙柳为原料的造纸生产能力曾达到4万吨,皮革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张。90年代以来,榆林轻纺工业开始出现滑坡。到2005年年底,毛纺、皮革等主要行业全面停产进入改制。榆林毛纺厂整体性破产工作已经完成,市服装公司双置换改革进入尾声,榆林二毛、羊绒分梳厂的改革工作也已经铺开。“十五”期间,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标志的轻工业开始复苏,食盐、酿酒、乳制品、肉制品、枣薯加工、造纸、制药、饲料等产业的优势正在形成。
(二)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取得的成就
“九五”以来,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产值2003、2004连续两年全面下滑,随着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建设,2005年出现小幅增长,比2004年增长6%,但工业总产值还没有达到2001年的3.4亿元水平。2005年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明显增大,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实现产值2.8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0.71%。轻纺工业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和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靖边芦河酒业集团总公司的“芦靖”牌白酒、清涧巨鹰枣业有限公司的“巨鹰”牌滩枣、榆林第一毛纺厂的“绣鸡”牌纯毛绒线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榆林市羊老大集团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的“羊老大”牌服装、子洲金谷酒业有限公司的“港洲”牌白酒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榆林普惠酒业集团总公司、横山县银川精米加工厂、榆林市大漠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被列入陕西省2002—2003年度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榆林市天元公司、榆林市羊老大集团公司、清涧宝龙枣业公司、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等4户企业被列入省乡镇企业系统2002—2003年度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存在的问题
1.优势资源利用不充分
榆林市拥有较为丰富的“草、羊、枣、薯”等特色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但该产业缺乏整体规划或未发挥规划的应有功能,现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为自发形成,致使部分县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地,缺乏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引导和推动,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依然停留在传统小生产和初级粗加工阶段。
2.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
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是一个产链较长的产业体系,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农工商多个行业,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至关重要。目前榆林轻工业分属农业、乡企、发改委、经委等多个机构,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降低了指导、协调和服务功能。
3.诚信共赢关系不稳定
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是深度涉农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构建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体系的关键所在,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再由基地带动农户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龙头企业培育缓慢,在全省省级以上41家龙头企业中只占两席。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现有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脆弱,导致诚信供应关系不稳定,经常出现市场价高时,农民不执行合同,企业“吃不饱”;市场价低时,企业不愿按合同收购,农民“卖难”,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4.企业规模小效益差
全市规模以上轻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66户,资产规模总计11亿元,平均每个企业资产总值仅为1600万元。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企业规模普遍小,产品档次低。全市35家饲料加工企业,2005年仅生产了6万吨饲料,平均每家企业生产1714吨。肉制品、土豆、红枣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5.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低。
红枣、土豆、饲料、肉制品、乳制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绝大多数处于农业产后整理和简单加工阶段。红枣产业除清涧有5家成规模的加工企业外,其余均为作坊式生产。土豆是榆林农业的支柱产品,土豆深加工在国内外已是发展成熟的产业,而在榆林除佳县有一家生产β-环湖精的深加工企业外,其余均处于传统的淀粉、粉条农业产业的副业阶段。速冻土豆条、土豆片、改性淀粉、淀粉糖浆和湖精等新型深加工系列产品尚处于可行性研究或发展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企业处于投资建设阶段,没有形成规模生产能力。饲料生产企业规模偏小。
6.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
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力度小、水平低、不充分。提出的项目多,完成可行性报告的少,即使是完成可行性报告的项目,由于调研不充分,难以吸引外来投资。全市提出的70多个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仅有7项,不少项目立项以后搁置未动。已经完成前期工作的项目质量不高,有的项目完成可研报告逾三年,至今仍没有吸引到投资商,说明该项目前期调研工作质量不高,吸引力度小。
7.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滞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工业发展一般要求生产基地集中化、生产过程生态化、污染治理统一化、生产协作配套化、企业服务本地化,要求工业项目必须实现园区化发展。目前,除在榆林经济开发区规划了一个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园外,其他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园至今没有规划。这也是造成招商引资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
8.产业对投资的吸引力低
自榆林被确定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来,能源化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低,市场风险小,投资回报高,强有力地吸引着人们的投资注意力。而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市场变化快,需求价格弹性高,竞争激烈,投资风险大,对投资者吸引力低。加上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扶持政策缺位,措施不力,专业化的服务组织不健全,致使融资能力低,制约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快速进展。
二、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趋势
农牧产品深加工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较成熟的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将长期保持上升趋势,预计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发展势头将依然强劲。世界500强企业中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超过20个。我国农牧产品深加工消费市场日趋发达,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增长势头良好,已发展成为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发展链条化
国内外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已普遍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从源头入手实施全过程管理,即从原料品种改良,原料生产过程管理到深加工产品种类选择,生产流程再造,工艺提升,产品功能定位,产品市场推广等环节,向一体化、链条化方向发展,保证了产品质量,增加了产品品种,扩大了生产规模,满足了市场需求。
农牧产品深加工业属于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在优化生产过程,优化产品质量,确保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区域性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必须进入全球化的供应链中,与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国内外形成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以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忠诚顾客群体,形成产业的强势竞争力。
(二)产业布局集中化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本实现了园区化生产。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先进地区,也形成了园区化生产的优势,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生产加工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形成循环经济。
(三)产业环节专业化
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各个环节专业化。农牧产品深加工企业上承农产品种植基地,下连市场,产业链的组织结构犹如联合舰队,龙头加工企业既是旗舰,又是主力舰,基地种植和其它农户的小规模粗加工为协从舰,形成信息处理和决策权集中,经营权和利润中心下移的运作模式,即龙头加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信息的占有与分析为依据进行经营决策,各个舰队战略配合、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形成一个共同面对市场的竞争实体。
(四)经营机制一体化
实现经营机制一体化,是农牧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是衡量农牧产品深加工业基础牢固与否的标志之一。在各生产经营环节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调节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农业、工业、贸易一体化,
(五)质量标准国际化
食品安全是世界性的政府与公众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992年FAO/WHO国际营养大会把“获得充足的营养和安全的农产品”提高到人的基本权利的高度,优质安全成为人们食品消费的主流和方向,发展绿色加工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水源的产生,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化和标准化,是当代农产品加工业进入市场、获得市场、占领市场的必备条件。
(六)产品加工精细化
发达国家农牧产品深加工整体发展水平高,综合经济效益好,其重要原因是加工的深度、广度和精细度远远高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产品生产的比值,发达国家一般为2-4:1,是我国的10-20倍,所以榆林的农牧产品深加工也必须向精细方向发展。
(七)生产过程清洁化
发达国家的农牧产品深加工已从无公害生产发展到绿色生产和有机生产,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技术,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污染实现了零排放,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榆林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是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的必然选择。
(八)加工技术高新化
在农牧产品深加工领域,发达国家业已采用的高新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包括细胞工程、生物酶、发酵工程),计算机视觉识别与分级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微波加热与杀茵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低温粉碎技术,辐射加工技术,微胶囊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范围越来越大。
三、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加大对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投资,给榆林市“草、羊、枣、薯”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市场将更加成熟,绿色消费市场的准入将越来越严格,初级农产品市场将呈萎缩趋势,迫使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的安全卫生标准,增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今后十年是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化工产业投资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人口增加将带动榆林市城镇化水平大幅度高,榆林市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和成熟,对家具、日用品、食品等需求成倍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业具有难得的市场机遇。
(三)工业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榆林市铁路、机场、信息网络、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将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使得榆林物流条件将大为改善。“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将形成两纵两横的主骨架和十条公路次骨架,建成榆林至西安、榆林至绥德和GZ35高速公路,实现以榆林为中心,连接北京、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兰州等大中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形成通江达海的公路交通网。铁路建设将建成太原至中卫铁路榆林段、西安至神木复线,以及能源化工专线和绥德铁路枢纽。此外将建成新机场、城市环线、通县高等级公路等。物流条件将大为改善,为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创造了有利的基础。另外,“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330千伏、110千伏电网将覆盖全市各个县(区),为农产品加工和轻纺工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四)推进南北工业协调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榆林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十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62元增加到1803元,年均增长148元,年均增长率为11.1%,低于GDP的增长。尤其是南部六县农民收入水平更低,80.5万农民还没有完全脱贫。农民收入增加主要靠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中农产品深加工起着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才能实现工业强市富民的目标,这已成为榆林各级政府和干部的共识。
(五)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市场营销费用越来越高。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市场已经进入品牌消费时代,厂商竞相实施品牌战略,进店、广告宣传、促销、网络建设等费用不断加大,超市等大终端市场竞争激励,经常性节日打折、赠送、店庆费、延长付款期限等等,导致企业市场投入不断增大。在销售价格中,市场投入往往占到3/4左右。
市场准入标准越来越严。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产品已全面进入消费者权益导向阶段,市场监督力度不断加强,产品绿色标志、QS认证、HACCP、ISO9000、ISO14000认证和质量保证金制度等,已成为产品进入市场的必要条件,榆林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必须积极应对的严峻挑战。
四、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原则、思路、目标及任务
(一)发展原则
效益优先原则。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企业不是越大越好,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按效益原则驱动产业链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达到利润最大化。
优势互补原则。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产业的形成,不是随便几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必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广泛的协作联合,取得整合、协同效力,使之达到“1+1>2”的效果。
互利共赢原则。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组建过程中,对企业与原料基地、农户之间的协作,不能搞硬性搓合,必须尊重各方的意愿,结成互利共赢的供应链。
集约发展原则。改变个体分散的小生产状态,以农业产业化生态工业园区为平台,延长产业链,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就近辐射原则。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必须贴近当地资源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培育出区域性的强势产业和强势企业,不可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
品牌整合原则。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基础上,实施产业整合和品牌整合。以优势资源为核心,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强势品牌,打造市场竞争联合舰队,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确保产业实现快速持续增长。
(二)发展思路
以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点发展“草、羊、枣、薯”四大优势资源深加工产业。实施加工制造园区化、产业协作链条化、企业发展品牌化、科技创新体系化、基地建设标准化五大战略,分类推进、有序发展,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三)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的发展目标
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根据原料来源和传统加工优势划分,可分为食品、轻纺、饲料三个产业。其中食品产业包括以羊、薯、枣、玉米为原料的各种加工品,轻纺工业包括毛纺、酒水、饮料、皮革、造纸、油脂、医药等产品系列,饲料、肥料工业包括以草、玉米、桔杆等为原料的各种饲料和以泥炭为原料的复合有机肥。
1.总目标
到2010年,食品、轻纺、饲料三大产业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39%。其中轻纺工业实现6.5亿元,年平均增长72%;食品工业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8%;饲料及肥料工业实现2.1亿元,年增长89%。到2010年,农产品深加工率由2005年的5.8%增加到12%。形成五个较高水平的特色示范园区,生产协作基本配套,产地市场和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2.农牧产品加工转化率目标
到2010年农牧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达到30%。
3.主要产业目标
轻纺工业。轻纺工业主要发展工艺地毯、羊绒制品、酒业、造纸、医药等。2010年形成18亿元的生产能力,总产值达到6.5亿元,比2005年的5000万元增加12倍,年均增长72%。
食品工业。食品工业以肉制品、淀粉糖浆、糊精系列、酿造、果汁饮料为主,2010年建成11亿元生产能力,实现工业总产值6.7亿元,比2005年2.28亿元增加1.9倍,年均增长28%。
饲料、肥料工业。饲料工业主要发展青储饲料、预混饲料、浓缩饲料,肥料工业主要利用泥炭发展复合有机肥,2010年建成6.7亿元生产能力,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比2005年增长22.5倍,年均增长89%,满足本市畜牧业发展需求的60%以上。
4.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普遍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到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150个。实现“1630”目标,即培育成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国家级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个,年销售收入达2500万元以上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六个,年销售收入达6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十个,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总量超过3.5亿元。
(四)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扶持发展食品原料工业
依托土豆、红枣、牛羊、小杂粮等资源发展深加工。土豆重点发展速冻土豆条、改性淀粉、土豆糖浆、糊精等产品系列。红枣重点发展枣泥、枣浆、枣汁等产品系列。牛羊猪重点发展冷冻食品、火腿、香肠、罐头等产品系列。积极推广低温反渗透、膜分离、高温瞬时杀菌等新技术、新工艺,运用数字技术控制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生产。实施大品牌战略,红枣、土豆、牛羊、小杂粮等主导产业各形成一个核心大品牌,发挥旗舰的引领作用,使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形成竞争合力。
2.加快传统轻纺工业的改革和重组
毛纺、饮料、皮革、造纸、医药等传统工业,除酒业、造纸、医药工业以外,大多处于萎缩或停产状态。“十一五”期间,必须完成止滑——振兴——发展。毛纺工业通过与著名企业和品牌的联盟,实现产权重组、债务重组、管理重组,尽快完成加快改革,实现全行业的复苏和发展。饮料工业要完善信息系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准确预测市场消费趋势,生产能适应市场、满足市场、引领市场的产品。创新营销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
3.做大做强饲料工业
榆林发展饲料工业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市场优势。优质的天然和人工草场以及大面积的玉米种植,为发展饲料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运用引入优势品牌,进行资产重组,创新运营模式等方式,重点发展预混饲料、浓缩饲料、青储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以满足榆林发展畜牧业的需要。
4.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挥各级政府的调控指导职能,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种植、设施化饲养,采用先进的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用农牧业种植养殖的现代化,推动农牧业产品的深加工,以农牧业产品的深加工,带动农牧业种植养殖技术的进步。鼓励建立各种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组织,确立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加强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市场、企业与市场的链接,形成互为支撑、相互拉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5.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
按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要求,建设西北一流的生态型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完善榆林经济开发区轻纺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项目进园正常生产运营;实行多元化投资建设机制,建设绥德、清涧、靖边、佳县和定边五个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市级示范园区实行政府规划管理,项目市场化运作。利用市级示范园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县域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
五、榆林市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的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
(一)产业布局
1.榆林经济开发区轻纺工业示范园重点发展毛纺、啤酒、饮料等传统轻纺工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科技孵化中心。
2.绥德农业产业化生态示范园主要发展土豆深加工系列产品,重点发展速冻土豆条、土豆片、土豆全粉、变性淀粉、淀粉糖浆、淀粉糊精、小杂粮加工等产品系列。
3.清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主要发展红枣系列产品,重点发展保鲜枣、蜜枣、休闲枣食品、浓缩枣汁、枣泥、枣醋、枣酒、枣饮料等系列红枣产品系列。
4.佳县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有机红枣、糊精、土豆淀粉、工艺地毯、饲料等产品系列。
5.靖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主要发展羊、牛等畜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牛、羊肉制品、乳制品等系列产品,利用牛、羊内脏发展生物医药产品,同时扩大土豆深加工规模。
6.定边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主要发展土豆、畜产品等深加工,重点发展饲料、肉制品、乳制品、土豆制品、皮毛制品等系列产品。
7.各县可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园区),发展适合本县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吴堡县重点发展红枣产品系列和饲料;子洲县重点发展土豆、大豆、黄芪、蓖麻深加工和饲料工业;横山县重点发展羊毛处理、饲料、小杂粮加工产业;神木县重点发展肉制品、红枣、土豆、小杂粮、油料等加工业。
(二)重点项目
轻纺工业:青啤榆林,生产规模10万吨/年,产值能力2亿元/年;黄芪饮料项目,生产规模5000吨/年,产值能力1500万元/年;毛纺工业,生产规模1600万套(件)/年,产值能力16亿元/年。
食品工业:肉羊深加工,生产规模600万只/年,产值能力6亿元/年;乳制品深加工,生产规模10万吨/年,产值能力2亿元/年;优质牛羊肉产业化,生产规模100万只羊/年、10万只牛/年,产值能力2亿元/年;蜜枣、干枣加工,生产规模5000吨/年,产值能力1000万元/年;红枣保健品,生产规模2600吨/年,产值能力1300万元/年;有机红枣综合加工,生产规模10000吨/年,产值能力5000万元/年;改性淀粉,生产规模5000吨/年,产值能力1500万元/年。
饲料、肥料工业:草炭复合有机肥,生产规模15万吨/年,产值能力7500万元/年;饲料生产规模500万吨/年,产值能力6亿元/年。
以上项目总投资16.16亿元,全部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15.3亿元工业总产值。
六、实现榆林市“十一五”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扶持支持力度
一是成立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农业局、畜牧局、乡企局、南发办及相关工业部门的关系,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二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原则,在产业发展中,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所得税返还、增加财政预算等方式筹集产业发展资金,进行产业孵化,建设基础设施,支持技术创新;三是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周转,在政策范围内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
(二)加快农牧产品加工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
一是尽快编制工业园区规划方案,启动绥德、靖边、清涧、佳县、定边等五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的建设;二是发挥市场驱动、政府推动、项目带动的园区投资建设机制,多渠道筹措园区建设资金,建立政府监管、企业化运作的园区建设新机制;三是建立以县为主,市县结合的园区管理体制,市政府统一规划布局、县(区)政府负责建设管理。
(三)进行定向招商引资
引入国内外一流大型企业,建设规模大、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的大项目作为园区的龙头企业。毛纺工业应重点向鄂尔多斯羊绒、鹿王、蒙王、阳光集团等企业进行定向招商,以带动榆林毛纺工业品牌、技术、管理和产品升级。食品加工业应重点向“统一”、“康师傅”、“汇源”等名牌企业进行定向招商,以发展优质食品原料加工,使榆林成为优质食品加工基地。饲料工业应重点向正大、希望等企业进行定向招商,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和饲料营养素等项目。
(四)建立健全规划体系
按照全市五年农产品深加工及轻纺工业发展目标,尽快组织编制毛纺、食品、饲料等行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编制中,要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准确把握行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行业规划与园区规划相衔接,行业规划与各县(区)整体发展规划相衔接,行业规划与各部门的专项规划相衔接。
(五)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和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短缺。要建立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技术咨询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方案论证、营销策划提供智力支持。技术监督、食品医药卫生监管、环境保护、商检等部门,要为企业进行ISO9000、ISO14000和HACCP认证提供指导、服务和帮助。
资料来源: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转载时间:2013年08月06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