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披上漂亮的“围巾”--在通郑公路、赤通高速公路旁,在霍林河大街等中心商业区,一排排崭新的路灯陆续投入使用,装扮着通辽市这座现代化新城。
2009年1月至9月通辽市用电量达87.6亿千瓦时,增长2%;发电量达139.7亿千瓦时,增长56.6%。在用电量攀升的背后是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据通辽市委书记那顺孟和介绍,2009年1月至9月,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6亿元,同比增长21.2%;地方财政总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26.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2亿元,同比增长19.2%;主要工业品产量均有所增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74家,比2008年年末增加58家。此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7.3%,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0.5%。
在优势产业的支撑下,通辽市的工业经济连续5年增速超过30%,走出了一条不断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持续推进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科学发展道路。
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牧业发展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2008年全市玉米产量达350万吨以上,而且质量上乘。今年以来,仅通辽市科尔沁区玉米产量就达107.5万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9.1万亩,年产量达85万吨,已成为全国100个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之一。
如何使这些优质玉米产品获得更大附加值?记者在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找到了答案。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入驻通辽市科尔沁工业园区6年来,公司每年收购玉米100多万吨,生产味精、淀粉、饲料酵母、复合肥等产品,2009年有望实现利税3亿元。2009年4月他们又在科尔沁工业园区签下投资总额达80亿元的复合肥生产综合项目,计划产出120万吨复合肥、18万吨合成氨、20万吨硫酸及配套建设一座20万千瓦自备动力站。这个项目将于2011年全部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0亿元。
截止2009年12月25日,通辽市十几家玉米化工企业已具备年转化玉米能力480万吨,当地所产的玉米已基本全部实现就地转化增值,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顺通生物、中科天元等企业正形成大项目带动、基地式建设、集群化发展的格局。
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鹏告诉记者,在通辽市,像上述依靠龙头企业来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例子还有不少,尤其是通过依托当地传统的农业优势资源以及优势矿产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不但能促进产品创新,而且带来效益倍增的全新发展契机。目前通辽市还在加快推进肉牛、奶牛、生猪等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科尔沁牛业、金锣食品等龙头企业。今年全市食品加工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带动了农牧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快速发展。
据统计,通辽市近年来已培育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0户,年销售收入200亿元,还成立了各类经济合作组织378个,带动32万农牧户增产增收。
此外,通辽市在工业发展方面实现了当地资源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循环利用。过去无法利用的低热值褐煤,如今已被坑口电厂“吃干榨尽”;煤矿井下疏干水污水,经循环处理后成为电厂的水源;电厂用不了的粉煤灰渣,回填到露天矿废坑恢复植被,改善当地环境和景观……
促成产业升级实现提质增效
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同时,通辽市下大力气促进产业升级,通过自主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促成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霍煤集团董事长张世文给记者算了一笔产品附加值“节节高”的账:用电炼铝,一吨普铝价值1.8万元。普铝做成精铝等产品,每吨增值1.3万元以上。精铝做成电子箔、铝板带等,每吨能增值约6万元。从单纯的加工初级产品,到通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当地行业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还显现出“变废为宝”效应。2008年,依托550亿元的硅砂“废物”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辽福耀玻璃、仁创科技等一批以沙子为原料的企业“变废为宝”,生产出玻璃、水泥和地板砖等产品。2008年通辽的矽砂产量已经达到年产200万吨规模,新型沙产品行销国内外。
2009年通辽市将形成6000万吨煤、430万千瓦火电装机、80万吨电解铝、52万吨铝后加工能力,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税费20亿元。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同样离不开产业升级的助力。”通辽市委常委、科尔沁区委书记严洪波向记者举了内蒙古谷道粮原农产品公司的例子。谷道粮原公司初创时仅能从事粮食贸易,随着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与多家知名大学开展合作,不仅完善了粮食深加工产品结构,还组建起世界先进的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及实验室,积极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有机农业,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优化产业结构确保持续发展
2009年9月,通辽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升至内蒙古第三位。作为传统农牧业大市的通辽,发展过程中曾经在产业结构上受到过“一产独大、二三产滞后”的严重束缚,近年来他们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多元化、提高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努力,终于取得成效。
2009年1月至9月,通辽完成工业增加值351.5亿元,增长22.9%,工业已成为通辽经济增长的龙头;2009年前8个月,通辽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2亿元,增长18%。其中物流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增长13%,服务业已成为通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为推动当地经济向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辽市提出了“5个比重”的目标,其中“提高非资源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摆在首位。2008年,通辽市非资源产业开工建设和投产企业12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以奈曼化工园区为主的16家染料化工业,以九星铜业为主的12家铜熔炼加工业,以天蒙羊绒为主的轻工纺织业,以康臣药业为主的10家医药企业竞相发展。据悉,今年上述产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通辽市还启动实施“两个内陆港、五大园区、十大重点项目”物流业规划,重点发展以煤炭、建材、粮食等为主的大宗物流,建设并启动运营了集装箱中转站,设计能力20万标箱的内陆港已开工建设。今年还分别实施了煤炭物流中心续建、瑞丰汽配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建设项目13个,完成投资10亿元。前9月,通辽市社会物流总额达870亿元,同比增30%。通辽物流园区年货运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是内蒙古10强物流企业之一。“处于草原腹地的通辽市经过多年努力,正迎来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好时期。”闫鹏说,通辽将继续精心打造玉米化工等7个主产业,培育蒙东能源、梅花生物等7个“百亿元企业”,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