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1元的蔬菜,农民拿到手的回报只有0.1元,甚至是几分钱。而在国外,这一数字可达到0.25元~0.3元。在美国,农副产品流通损耗只占5%,而国内通常会损耗20%~25%。”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为农民算了笔账。
“目前,中国农副产品流通仅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冗长的供应链拖累着经营者和消费者。”姜增伟指出,这不仅使得流通环节成本过大、浪费严重,而且,在食品安全环节也存在缺位的现状。
流通政策缺位
据悉,国内在1998年将批发市场定位为农副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目前,国内批发市场掌握着农产品流通领域80%的份额,即各地农贸市场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来自批发市场的供货。
然而,仅在批发市场监管并不能保证食用农副产品高枕无忧。
“在一些大型批发市场,每天进出的运输车辆达到数万,而抽检化验全部由市场自己完成,这对于微利经营的市场所有者来说又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自己出钱抽检。”上海商学院教授顾国建认为,市场自检行为使得抽检结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国外,批发市场属于公共设施,政府投入一半以上,而在中国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全国政协委员黄海说,国内大部分批发市场并不属于国有,这也就意味着,投资方买单,成了市场管理者。
显然,“市场流通环节属于私人产权,在产品准入方面可以由政府管理”的说法就显得不太现实。
“农超对接”成机会
中国连锁超市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在农产品的终端销售渠道逐渐形成了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生鲜区并存竞争的局面。
“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综合超市的生鲜经营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不仅说明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代表了消费者对超市生鲜经营的认同感。”顾国建说。
零售商和农户的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微妙变化。
在“公司带农户,大户带小户”的政策下,我们形成了规模化的种植,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科研机构的指导,不仅培养了新品,而且达到了顾客的满意。山东家家悦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培桓说,“农超对接”缩短供应链,提高产品销售质量。
对此,家乐福集团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国伟也持赞同观点。他说:“直采模式,可以节省20%~30%的费用支出,还可从源头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此次,作为唯一由政府带队的参会布展的漯河市商务局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们组织了20家农副产品生产企业参展,就是要把食品推销到超市,从而进入消费者的餐桌。”漯河市商务局副局长张俊峰告诉记者。
“同等供货的情况下,‘农超对接’成本更少,品质也更有保障。”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吕国满表示,今后公司将逐步抛开中间商,建立自己农产品基地。
企业不仅要建立生产基地,还要铺设营销路线。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就成立了中百农产品经营公司。
“我们要做农业的经济人,现在我们建立了快生菜基地,从源头上采购,该公司总经理程军表示,截至今年年底,公司采购规模将达到5亿元。
专业合作探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胡定寰认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仍处于初级阶段,单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将产品“从田地到餐桌”。
顾国建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完善外部环境,落实对农产品流通的支持和强化公共服务。
专业化的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村流通“经纪人”的主要成员。据悉,目前我国农村经纪人已达38万余户,经纪业务量达1707亿元左右。
“通过经纪人把产品卖出去,解除了一些农民销售难的问题,然而,专业合作组织覆盖面小,资本、技术、人才缺乏,并不能有效满足农户要求,同时,法律地位的问题也是一个困扰。”胡定寰指出。
“加快农产品流通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博导宋则认为,要在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超一体化中,引进现代流通方式和交易手段,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农产品流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