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农产品流通规划文库
北京秦藤物流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政策与规划文库 物流研究书库 物流研究文库
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策略分析(上)

 摘 要:大豆油脂行业的“失守”事件,已给我们敲响了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引发的“粮食安全”警钟。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也已经结束。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策略,以便我国政府及粮食企业做好应对。目前,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是以加工环节为切入点,然后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条控制。本文从外资控制我国大豆、油脂产业主要策略和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市场的发展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据此得到了“应对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薄弱环节”这一启示。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流通,外资,策略

随着外资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国内粮食市场及流通领域总体格局正在并将发生一些变化,并可能导致粮价波动变得更加频繁,对国有粮食企业形成压力,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威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我国粮食产业化水平不高,国内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小企业又十分分散,整个市场的集中度不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外商很容易凭其雄厚的实力兼并尚“幼稚”的大型企业和实力更弱的中小企业,从而控制产业链条的关键点,逐步形成一定的优势甚至控制性的地位。以大豆压榨行业为例,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有外资背景的油脂厂达到66个,年加工能力为3800万吨,占国内有效加工能力份额的56%。如果考虑到国内很多压榨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外资企业在实际压榨量中所占的分额更高。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已给我们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

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因此,需要深入分析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策略,以便我国政府及粮食企业做好应对。目前,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是以加工环节为切入点,然后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条控制,我国大豆、油脂产业的失利过程足以说明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策略。

一、外资实现控制我国大豆、油脂等产业的主要策略分析

早在2001年,我国已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开始涌入国内,跨国巨头也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外资通过投资办厂、参股控股等方式控制加工环节,通过国际市场打压国内大豆加工企业、控制上游原料,并通过引领消费主导下游产品终端市场等策略,使得国内大豆行业价值链一蹶不振。

(一)通过投资办厂、参股控股等方式控制加工环节

外资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战略布局,往往会利用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和雄厚的资金,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压低利润水平,甚至进行恶性竞争,扼杀竞争对手。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由于资金薄弱,不但难以快速扩张,而且难以承受行业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亏损,最后陷入困境,不得不被并购或者破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快速增加,为大豆压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1999年我国恢复征收进口豆粕增值税,大豆压榨行业利润丰厚,国内外企业开始竞相投资大豆压榨行业,新建或扩建大豆压榨厂,带来了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从2002年起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就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如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在2003年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大豆压榨行业产能过剩,全国榨油工业产能利用率仅17.2%。而2002年至2004年,外资在中国建设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大豆压榨企业,2004年以来,由于进口大豆猛增,国内豆油和豆粕供过于求,产能过剩更趋严重,压榨行业利润经常处于负值,但外资企业仍然大举投资,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不但扩建和新建,而且对陷入困境的大豆压榨企业进行并购和参股。截止2006年6月底,跨国粮商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参股控股,占总股本的66%。

(二)通过国际市场打压国内加工企业

随着国内压榨行业的不断发展,大豆需求快速增长,大豆进口量随之大幅增加。大豆的定价权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国内市场只是影子市场,话语权的缺失使我国被动追随。国际上大宗商品买卖大多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国际竞争已从传统制造业领域演变为金融衍生品领域的竞争。由于国际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被跨国资本操纵。国际粮商利用中国国内期货市场、远期合同等风险管理工具不健全,期货和现货市场发育不成熟,在国际贸易上没有话语权,以低价采购大豆,然后通过左右国际期货市场,再以高价卖出。中国企业在2002~2004年连续三次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如2003~2004年初,正值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限制,为缓和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采购团采购了150万吨大豆。美农业部称当年大豆收成不好,中国采购团到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且未作任何套期保值处理。在中国采购团走后的一个月,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产量创历史记录。这显然是国际粮商和基金联手做“局”。据调查这次采购使中方多花15亿美元冤枉钱。这一年,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跨国粮商则借机兼并企业,淘汰大量竞争对手。

(三)通过国际市场控制上游原料

外资独资的油脂加工企业多数建设在沿海港口城市,原料大豆直接通过进口获得。而外资参股的油脂加工企业,外资一般持有企业股份不超过30%,为什么它们只参股这么多呢?这表明跨国粮商并不企图赚加工环节的钱,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以参股的形式,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合资企业一般都把购买外资企业大豆作为参股条件的。内资油脂加工企业由于进口大豆价格低于国内大豆,迫于成本压力,也纷纷将采购转向了进口大豆。到2006年,我国大豆净进口2800万吨,是国内产量的1.77倍,进口依存度高达64%。2007年中国净进口更是超过3000万吨。而进口大豆的贸易对象仍然是跨国粮商,因为跨国粮商早已控制了南美大豆和美国大豆,而巴西、阿根廷和美国是世界上三个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为此外资在控制了中国大豆60%的实际加工能力后,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货源,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中国的布局。跨国公司买入南美廉价大豆和享受巨额农业补贴的美国大豆,再高价转卖给中国的压榨企业,赚取垄断的贸易利润。留给中国的是压榨行业的低利甚至亏损、本土大豆的滞销。正是进口豆子把中国农民给冲击了,使得中国豆农“弃豆”而去,大豆种植面积大幅缩水。由于种植面积减少,而需求量还在持续上升,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还将继续存在。

(四)通过引领消费主导下游产品终端市场

在我国油脂产业的食用油市场走过从精炼油、小包装油到健康油脂的20年中,每一阶段外资企业都成为行业引领者。上世纪90年代初,当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食用油认识还停留在深色的、粗炼的散装油阶段时,外资企业就将业务定位为精炼油。其依据在于,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对食用油产生新的需求。当市场开始认可和接受精炼油后,外资企业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精炼油脂和小包装食用油生产企业——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开创了我国小包装食用油先河。其战略抉择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随着人们对食用油品卫生要求的提高,拎着瓶子到粮店买油的状况肯定不能适应需求。而后,面对我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人们食用油、脂肪摄入量已与发达国家区别不大,人们对健康营养要求越来越高的实际,从2002年开始,外资企业率先推出脂肪酸配比合理的健康概念植物调和油,通过不断引领消费主导下游产品终端市场。

通过上述四步曲,外资在形成对中国大豆、油脂产业的垄断布局后,也就基本完成了对我国大豆、油脂产业的控制。

二、外资进入我国粮食市场的发展策略——以“益海嘉里”为例

益海嘉里集团是在中国油脂业涉足最深、运作最成功、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外资企业。近两年来,益海嘉里集团还加快进军国内面粉和大米加工业的步伐。益海嘉里集团进入我国大豆油脂产业实施“产业链一体化、布局规模化”的发展策略,坚持“规模与利润兼顾”的重点。一体化提高了协同效应,规模化产生了规模效应,从而获得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通过规模布局先进人加工环节,再同时进入上游原料市场和下游的产品销售市场来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控制,这一做法正在被复制到面粉和大米加工业上。

(一)益海嘉里集团在我国粮油市场发展策略分析

一是以规模布局进入加工领域。针对我国国内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的特点,益海嘉里集团凭借强大的资金优势在我国投资建设上规模的粮油加工厂,以规模化的生产来挤压内资加工企业。2006年12月20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公司丰益国际完成了对中国最大豆压榨企业益海集团的完全控股。12月25日,以生产“金龙鱼”食用油闻名的嘉里粮油公司,与丰益国际合并。丰益国际在整合嘉里粮油和益海两个集团的资源后,合并成立了新公司——益海嘉里粮油有限公司。目前,集团旗下大豆压榨企业12家,日压榨大豆能力3.4万吨,年加工大豆1000万吨;花生、棉籽和菜籽压榨企业8家,日精炼油脂能力1.3万吨,年精炼油脂能力400万吨,年精炼特种油脂40万吨。小麦年加工能力已超过100万吨,远期规划时占全行业加工能力10.0%以上。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