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秦藤供应链研究所
农产品流通规划文库
北京秦藤物流研究所 孙前进物流研究室
010-6543-6703 cnjpetr2009@126.com
物流政策与规划文库 物流研究书库 物流研究文库
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策略分析(下)

 二是以控制原料采购环节成本。粮油行业在加工环节的竞争非常激烈,获取利润的机会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后向的原料控制。在大豆原料控制上,益海嘉里集团也主要通过国际市场购买进口大豆原料,但由于防范风险机制更健全、操作手段更成熟,加之集团实力强大,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更强。在加工基地布局上益海嘉里集团已充分考虑到原料运输问题,大豆压榨工厂多建设在港口城市,并通过运费节约、信息畅通,有效节约原料采购成本。在小麦、稻谷原料控制上,由于原料来自国内,益海嘉里集团主要以加工基地的布局来控制原料采购成本。小麦加工基地布局兼顾主产区和主销区,河南、河北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嘉里粮油在此设厂可以降低原粮采购和流通方面的成本;同时河北紧邻北京、天津等全国一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高,有助于嘉里粮油产品的销售。稻谷加工基地设在“东北稻米之乡”的黑龙江和辽宁,可降低原粮采购和流通成本。同时益海嘉里集团侧重于和当地粮食部门合作,将其资金和管理优势与粮食企业的收储网络优势结合,进一步降低原料采购成本。

三是以构建营销网络做好产品销售。益海嘉里集团在全国设立东、南、西、北四大营销区域,完成全国营销网络布局建设,建立一级网络遍布全国(含香港、澳门)500个大中小城市、二级网络几乎覆盖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城市,其中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渠道已延伸至乡镇和村庄。还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华润、华联、京客隆等大型零售企业建立紧密型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其小包装食用油销售的重要渠道。庞大细致的营销渠道,使益海嘉里集团拥有中国最大、最完善的小包装食用油分销网络。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的全国性营销渠道和品牌优势,益海嘉里集团将更快速地实现其面粉和大米产品的销售,逐步开拓市场。

(二)从益海嘉里集团的发展看到的挑战

一是以加工环节为切入点,加速形成整个链条控制。通过先期的参股、控股等方式,跨国粮商主导了中国大豆进口,扰乱了国内大豆市场,并趁机向上下游渗透。如益海嘉里集团侧重于和各地粮食部门合作,将其资金和管理优势与粮食企业的收储网络优势结合,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的全国性营销渠道和品牌优势,逐步开拓市场。益海嘉里集团不断对地方粮库进行收购,特别是对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县级基层粮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攻城略地”,更是足以彰显跨国粮商卡位流通领域的野心。

二是国内中小油脂企业受影响大,国内油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油脂业要获取高额盈利必须实现规模经济,要形成规模必须以资金为后盾,但中小油脂企业基本不具备竞争实力。加之食用油行业属于食品工业范畴,随着国家对散装油销售要求越来越严,更多企业将重点转向小包装生产和贴牌销售。后期中国油脂市场将在原料和品牌方面展开竞争,这对中小食用油企业影响很大,并可能导致行业洗牌,国内油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在高端产品市场形成主导权,最终形成垄断。在食用油行业,1991年,嘉里粮油的“玉龙鱼”小包装调和油问世,使得国人逐渐抛弃了没有卫生保障的散装油;2002年,倡导“1:1:1”膳食脂肪酸平衡的“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面世,使国人的食用油消费观念从“安全”向“健康”的高度跃升;同时也牢牢控制了食用油高端产品市场。以益海嘉里集团为代表的一些跨国粮商又瞄准了我国稻米和面粉市场巨大商机,加快投资设点建厂,以发展中高端米面产品为主,并可向终端产品延伸,产品附加值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高端产品需求将不断增加,如果益海嘉里集团在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提高,最终占据主导权,赚取高额回报,这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十分不利。

三、启示——应对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薄弱环节

纵观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可见,自大豆油脂加工业“失守”,到大米、面粉等行业的紧锣密鼓的行动,都说明,外资依靠其资金实力、经营优势等内在因素,并借助国内的法规不健全、市场不成熟、企业不强大等外部条件,企图逐步控制我国整个粮食流通领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相关政策法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

一方面,粮食政策规定不合理。如,2004年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条件: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拥有或者通过租借拥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如果外资粮商通过委托、租用或直接收购一大批具有采购资格的由原国有粮库改制过来的公司,那么就可以合法地大举收购粮食。从目前执行的2007年国家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看,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和玉米深加工已被列为限制外商投资产业,但对于外资已完成中国的油脂产业布局、具备行业控制力的情况下,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其发展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还起到抑制其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目录》中尚未对外资进入我国稻谷和小麦产业设置必要门槛。因此,当前迫切需求调整和修订相关政策规定。

另一方面,粮食立法工作滞后。我国自1993年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但粮食市场管理到目前仍是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的方式为主,至今仅出台了一些行政部门对收购、储备、流通环节的行政监督管理办法,如《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对法律而言,行政规章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同时由于理解上的差异,往往导致执行上的随意性。我国要参与国际粮食经济活动和市场竞争,就必须尊重并运用国际统一规则,必须在粮食流通领域实行法治,由主要依靠行政管理粮食变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把粮食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只有实行法治,依法规范外资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增强国内粮食企业法律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保证粮食流通的正常运行。

(二)地方政府维护粮食安全的积极性亟待激发

中央政府为了维护粮食安全、社会稳定需要获得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从而理性地加强粮食安全。然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激发各级政府制度创新和努力程度,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在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力图实现自身利益。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最大化,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领导千部政绩,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央政府粮食安全政策背道而驰。

1.在粮食体制改革中为解决地方粮食企业的困境、盘活粮食部门闲置资产,通过招商引资是见效最快、投入最少的方法,只需给政策优惠即可。从短期来看,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发展壮大了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扩大了所在地的经济总量,增加了税收,拉动了消费,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自从粮食购销市场化之后,国家不再给县级粮库拨款,使得这些粮库完全自负盈亏。由于自由资金缺乏,贷款渠道又不畅,收购价格也毫无优势,县级粮库逐渐被粮农和粮食经纪人所抛弃,许多粮库处于闲置状态。现在和外资合作,搞一些短期的周转经营,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取得了不错的收入。而在招商引资中,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这给外资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提供了方便。

2.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上仍然存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这为外资投资办厂提供便利。2009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国耕地总量仍在不断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上涨。在2008年度新增建设用地548.2万亩中,建设占用农用地466.8万亩,其中占用耕地287.4万亩。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又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这已经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26亿亩。为保证粮食安全,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照此趋势,耕地数量越来越接近“红线”,情况非常严峻。

3.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上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已出现外资企业在当地开展订单农业的情况。目前国家已取消农业税,农业对地方政府来说是只有投入和补贴的产业,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重在工业化的投入,对农业投入不足;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即使想在农业上投入但财力有限难以开展。而土地流转政策目前亦在各地逐步落实,农业用地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而对受让方条件的规定较简单。这种情况下,外资凭借其资金实力,较容易介入“田间地头”。

(三)国内粮食企业的竞争力急需提升

外资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具备迅速延伸完善产业链能力、规模化经营能力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从其控制我国大豆、油脂产业已充分表明,目前国内粮食企业在这些方面均存在“短板”,难以与外资企业竞争,更难以与其抗衡。

从产业链条来看,国内粮食企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的问题。国内粮食企业以国有和民营并存,其中国有粮食企业的业务以粮食储备为主、贸易为辅,产品品种仍以原粮为主。如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而民营粮食企业则以加工销售成品、经营原粮贸易为主。国内粮食企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从规模结构来看,国内粮食企业存在加工业集中度低、规模小、产能过剩等问题。以面粉和大米加工业为例,据中国粮食行业学会统计,2006年末,全国进人统计的面粉加工企业3159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占63.8%,1000吨以上的仅占1.1%。2006年面粉加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64.0%,面粉年产量前10位的企业总产量约占本行业进入统计企业总产量的17.0%。大米加工业产业集中度更低,2006年末,全国进入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7548个,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占81.0%,1000吨以上的仅占0.2%。2006年大米加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平均为37.0%,大米年产量前10位企业总产量占本行业进入统计企业总产量的10.4%。产能严重过剩。

从产品结构来看,国内粮食企业存在产品层次低,知名品牌少的问题。如大米作为中国60.0%以上人口的主食,年口粮消费在1.5亿吨左右,但市场销售仍以散装米为主,目前塑料袋包装的小包品牌大米销售量还不到市场销售总量的2%。面粉生产仍以通用粉为主,专用粉品种少且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更难以与外资企业高端产品在消费市场上相竞争。

中日物流合作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研究联盟
  • 联盟简介
  • 组织机构
  • 专业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
  • 秘书处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修班
  • 第二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师资研修班

    (2021年05月30日--06月04日)

  • 日本物流与供应链20讲(2020年第一期)

    (2020年11月21日始)

  • 北京秦藤物流沙龙
  • 关于发起举办“北京秦藤中日物流沙龙”的通告
  • 中日物流论坛
  • 中日商贸往来与物流体系建设研讨会

    (2016年03月27日)

  • 中日经贸关系发展与自贸区建设研讨会

    (2014年01月18日)

  • 中日经济往来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3年04月02日)

  • 中日经济交流与物流发展研讨会

    (2012年05月12日)

  • 中日冷链物流论坛
  • 第二届中日冷链物流国际论坛(2021)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10月29日--31日)

  • 第一届中日冷链物流发展国际论坛

         ---农产品 · 食品冷链物流与生活品质

    (2019年07月06--07日)

  • 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论坛
  • 第一届中日物流与供应链研究国际论坛

           ---供应链研究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2021年04月16--18日)

  • 中日农产品流通论坛
  • 第一届中日农产品流通国际论坛(20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及其技术设备

    (2021年08月00--0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