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历史演进进行了研究,将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其农产品物流组织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将形成“现代高级单段二元式格局”的结论。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组织;历史演进;
1 农产品物流组织内涵
农产品物流组织是介于农产品生产者与市场消费者之间,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它是随着剩余农产品出现和农产品市场不断发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演进。农产品物流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各种类型的组织,并通过组织所从事的有效物流活动得以实现。农产品物流组织不仅仅指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活动的专职流通组织,而且还包括从事农产品加工的流通导向型组织以及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服务的各种组织。
本文所讨论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是指以农产品物流运作和管理为核心的实体性组织,主要从事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一系列活动,是农产品物流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农产品物流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2 相关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愈发突出,近年来关于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流通组织存在问题;(2)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3)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等,较少针对农产品物流组织发展的历史演进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因此,结合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研究,对深入理解农产品物流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历史演进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双轨经济体制,再到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这种制度取向和变迁不断推动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发展,也引导着流通主体不断发展变化。本文参考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将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54--1978年的计划购销单一组织阶段;1979--1984年的以农贸市场为主要载体阶段;1985--2004年的以批发市场为纽带,多元化、体系化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的规模化发展及变革整合时期。在不同阶段,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适应农产品流通体制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而表现不同的特点。#p#分页标题#e#
3.1 1954--1978年的计划购销单一组织阶段
这段时间,我国对农产品采取了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对有限的农副产品建立高度集权的统派购制度,以实行统一的组织与管理,直到1978年,国家收购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收购总额的94.4%。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分类流通、纵向流通和分段流通的三大特点,束缚了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抑制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忽视了对农业生产者以及物流组织的利益保护;(2)抑制了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3)削弱了价格波动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资源极度缺乏,农产品市场组织仅以少量的集贸市场的形式存在,且还呈时关时闭状态,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等组织也没有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主要由粮食商业组织体系、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其他相关国营商业和外贸组织构成,类型单一,效率低下。农产品市场化流通也没有形成。
3.2 1979--1984年市场化启动,以农贸市场为主要载体阶段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提高农产品价格和恢复农村集市贸易等两项有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决议,国家对传统的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初级改造,对水果、蔬菜等鲜货农产品实行自由流通、议购议销,并开始形成“双轨制”雏形,引进市场调节因素,使得农贸市场逐渐成为流通的主要载体。在1979年到1984年,农贸市场成交金额增加了一倍,农贸市场粮食成交量由1979年的25 亿公斤提高到1983年的91.5亿公斤。到1984年,在农民出售的农副产品总额中,按国家计划牌价收购的比例由84.7%下降到29.4%,而市场出售的比例则由15.3%上升到60.6%,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
在此期间,集贸市场逐渐成为批发、零售重要场所,此时的市场流通渠道农民个体或合伙通过参与运输、简单加工进入农产品物流,此时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呈现出小规模、多渠道、灵活参与市场流通的特点。
3.3 1985--2004年市场化发展,以批发市场为纽带阶段
1985年到1991年,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提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生产力得以解放,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双轨制”。1992年到1998年粮食又在市场化和双轨制进行了反复。1998年起,明确提出了粮食流通深化改革的思想,直至2004年,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开始全面步入市场化阶段。#p#分页标题#e#
(1)批发市场的发展。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独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形成、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育以及政府经济调控手段的变革。随着农产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交易形式和范围越来越受到传统的集市贸易的制约。为适应农产品跨区域流通的需求,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便在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1984年起,我国批发市场相继建成,起步较早的是蔬菜批发市场,紧接着是粮食、肉类批发市场的建立,到1988年批发市场总数已发展到1224个,到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市场总数为4387个,十二年增长了近3倍。在以后的几年中,数量基本趋于稳定,在4200个左右。
(2)以批发市场为纽带的物流主体的发展。随着批发市场的发展,一些以批发市场为载体的组织体系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了由批发商、农民经纪人、中介流通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市场流通大军。尤其是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批加工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不断向两头延伸,成为对农业产业链、农产品供应链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在此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体,通过资金、技术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把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涉农部门联合起来,它们超越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主体,渗透到生产、加工、流通各个领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打破所有制、区域和行业界限,紧紧围绕某一产业,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的流动重组,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至2005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已超过15 万个。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阶层开始追求生鲜食品消费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这为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政府“农改超”的政策扶持,对各地超市生鲜食品经营的迅速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
该阶段的农产品物流组织呈现出多元化、体系化发展特点,形成了从农产品生产-收购-批发-分销-零售的完整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p#分页标题#e#
3.4 2005年至今的市场化全面推动,变革整合阶段
随着农产品流通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农业的社会化、商品化生产不断发展,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品种和数量不断增长,以批发市场为主要载体流通体系逐渐显现出与大规模、社会化生产需求不相容的弊端。不仅服务质量、流通成本以及在环保、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弊端日益明显,而且这种流通组织体系亦无法承担起日益丰富和持续增长的农产品流通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同时,在农业已经融人国际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外农产品竞争将不再像过去一样发生在国际市场上,伴随着国际零售巨头的纷纷进入,这种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明显。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质量上;(2)经营的主体素质上,即产业化运作能力上;(3)市场体系培育上,即流通模式与市场体系能否与国际市场顺利对接。应该说,农产品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涉足的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衍生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与我国农业的这种以农产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相对应的“小规模、大群体”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随着市场的快速演变,尤其是面对加入WTO后所带来的冲击、挑战和危机,这一流通体系和格局已不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需求。
因此,必须不断进行变革与整合,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的市场流通模式,这正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体系创新的方向,具体体现在:分散的农户会向农业合作组织方向发展,形成大型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会向功能更强大的物流中心方向发展;农产品零售组织会向连锁的方向发展,实现规模化市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伴随着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的发展,各流通组织体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特点,生产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大型龙头组织、超市连锁、一体化组织等不断涌现,推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其流通渠道也将呈现“两头集约化发展,中间一体化整合,整体缩短流通环节”的特点。
4 结语
农产品物流组织的发展演变与农产品流通体制密切相关,在当前农产品流通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农产品物流组织的整合和规模化发展也将带来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的演变,如:缩短流通环节,由基地到零售连锁的直销模式将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将朝“现代高级单段二元式格局”发展,即借助于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提升,由传统的批销模式走向现代的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模式。